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邓小平晚年的政治自信与政治智慧

2014-08-21 14:42:56  来源:海外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8月20日,纪念邓小平110周年诞辰座谈会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习近平作重要讲话,讲得非常精彩。

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晚年的成就最为人称道。今天,学习小组(微信公号:学习小组,ID:xuexixiaozu)组员武市红发来一篇长文,分析邓小平晚年的政治自信与政治智慧,值得组员学习。

论邓小平晚年的政治自信与政治智慧

内容提要:1989年11月,邓小平正式退休,开始真正的晚年生活。在此后7年多的时间里,他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国际局势和国内政治风波后的复杂形势,在中国再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和中国未来表现出高度政治自信和不容置疑的政治定力;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运用一生铸就的政治智慧,决策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用宏大的手笔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深刻思考和阐述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和人民留下了新的宝贵思想遗产。

一、 坚定的政治自信

政治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家保持政治定力的底蕴,敢于面对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的政治自信,在其晚年更显得坚定虬劲。可谓“霜愈色更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苏东剧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中国国内发生政治风波,国际上有人断言,马克思主义不行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归于失败。既然共产党执政70多年的苏联可以迅速地分崩离析,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崩溃指日可待。在国内,有人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严重质疑,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丧失信心。有人由此对改革开放提出质疑,把日益凸显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风波的发生归罪于此,试图否定改革开放,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有人趁机提出“西化”,主张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邓小平退休了,但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力没有减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和中国未来的态度和立场,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倾向,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走向。凭着“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坚定信念,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邓小平以其坚定的政治自信和不容质疑的政治定力,又一次成为党和人民的主心骨,又一次锁定了中国的政治风向标。

(一) 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充满自信

面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遇到的重大挫折,邓小平冷静地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邓小平这种自信,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深刻理解。他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的挫折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的危机,也不是社会主义固有的危机。如同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某种暂时的复辟、严重的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规律现象。

邓小平是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他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他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因为真懂,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真信,他认真践行,始终坚持: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坚信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还来自对中国近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切身体会。他的一生与20世纪同行,亲身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主要历史进程。他对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历史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的;是怎样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有着最深切的认识。惟其如此,他非常坚定指出: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还来自他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理性判断。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历史背景下,他清醒地认识到: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而纳入国际垄断资本体系。中国如果不坚持独立自主,不坚持社会主义,随波逐流,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是西方国家的附庸国。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之所以有中美苏“大三角”格局中的大国地位,就是因为坚持社会主义。否则,中国就只能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

邓小平的坚定自信更来自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切把握。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初步找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在90年代末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新境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创者,邓小平的理论自信始终不为外界所左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