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挥霍导致畸形繁荣 刹“三公消费”可激活健康内需

2014-08-20 07:01:02 罗 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挥霍导致畸形繁荣 挤占理性市场资源

刹“三公消费”可激活健康内需(热点聚焦)

中国狠刹“三公消费”越来越深入,最近,将整治对象直指备受社会关注的央企职务消费。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除了国家规定的履职待遇和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业务支出外,国有企业负责人没有其他的“职务消费”。他强调,“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

凭啥“我的资产他请客”

国有企业为全民所有,其“职务消费”本应是企业负责人为履行公共职务而产生的各种消费开支。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业领导却打着“职务消费”的旗号,假公济私,用于自己或小利益群体的奢华享受,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有的企业领导公务消费时铺张浪费,极尽奢华,之后违规报销。据报道,原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陈同海,一天“职务消费”高达4万元。10年前国家电力公司一总经理开会时住6万元一天的特大套房……

某些企业领导则将个人甚至家属的消费,如吃、穿、住、行、医、玩等顺理成章地囊括进“职务消费”中。还有的将没花完的钱通过虚假发票销账,再把这些钱揣到自己腰包里。

业内人士指出,当今一些央企存在高管职务消费公开透明度不够,项目杂乱、支出随意、管理失控等问题。2011年时,审计署披露了17家央企存在的职务消费等问题,其中,有3家央企薪酬福利管理违规涉及资金近50亿元,有一企业为职工支付住宅物业管理费用和购买经济适用房垫款达几亿元,有的企业使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用于发放职工奖金、补贴等。

全民资产怎成私人钱包

有些央企将全民资产变成私人钱包,将职务消费异化为自己的高福利,其行为既影响企业发展,又戕害社会公平,危害严重。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表示,职务消费助长了公共利益转化为私人利益的利益输送,也助长了奢靡之风。比如他们在经营过程当中制作一些高档的礼品,如“天价酒”、“天价月饼”等,造成了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造成职务消费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监管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等。更主要的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落后,缺乏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等。

“央企是国有的,使用的每一分钱都与纳税人有关,所以要规范其职务消费。”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民企、外企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是企业真正的股东,而央企则不同,其董事会、监事会虽然存在,看起来代表纳税人,但实际上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赵萍说,有些央企领导认为企业是国家的,所以盈亏、浪费都不心疼。央企领导都有行政级别,有固定待遇和福利,企业成本控制得好坏以及赚钱与否都不会影响自己的级别和升迁。此外,国企赚的钱上交少,它们把本该改善全民福利的利润只用来改善自己的福利了。

“职务消费应有相应的标准和预算,其次,要严格执行标准,并对其进行审计。”赵萍建议。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审计监督,透明化的原则,比如央企的高管花什么样的钱,花多少钱,都应该通过公开的原则对外公布。

畸形消费伤害健康内需

有人担心,国家一再打压“三公消费”会妨碍扩大内需。对此,专家指出,“三公消费”是畸形消费,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毒瘤”,只有彻底铲除,才能令市场走向健康,才能真正扩大内需。

狠刹“三公消费”后,曾经表面繁荣的消费市场似乎冷落了许多。专家认为,“三公消费”虽能带来暂时的繁荣,但后患无穷。“三公消费”既浪费纳税人的钱,又败坏社会风气,过度的公务消费和浪费扭曲了消费市场,推高消费品价格,遏制了大众的消费需求。从长远看,公款消费淡出,消费市场回归理性,大众消费以及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逐渐成为主导,使消费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周立认为,遏制“三公消费”是政府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通过政府预算约束,“三公”公开等措施,要狠刹“三公消费”。他说,钱要花在为老百姓做事上,而不是过多地用在自身的运转上。

本报记者 罗 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