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重温邓小平理论 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2014-08-18 17:29:31 曾培炎 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打破了长期束缚人民思想的藩篱,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他深刻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精辟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论断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机制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对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改革作为一场新的革命,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当然,这种变革不是要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走过前半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项工程极其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全面系统地推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使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心。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标准,我们才能大胆地推进各项改革,那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才能在中国成长壮大。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一论述与“三个有利于”标准一脉相承,应当坚持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各项改革的得失成败,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处理好事关改革全局的重大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他还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这些重要思想,注重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避免一些转型国家出现过的经济严重衰退和社会剧烈震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把经济改革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相互促进、协调推进,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两手抓”思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