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小金库缘何病灶难除 预算外资金游离监督之外
2014-08-18 09:10:58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斩断不良作风“资金链” “自1989年国务院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通知下发以来,共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清查活动,清查的范围越来越广、查出的违规金额越来越多,这都表明了中央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的决心。”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白景明说。尽管如此,现实当中的“小金库”仍旧是屡禁不止,且花样日益翻新,给“小金库”的治理工作增添了很大的困难。 “小金库”咋成了“大肿瘤”?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造成不少单位和企业‘小金库’盛行的原因,根本上在于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规成本太低、风险太小,不足以形成威慑效应。” “为此,此次专项治理的内容,主要是2013年以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财经纪律以及设立‘小金库’的有关问题。数额较大和情节严重的,可追溯到以前年度。专项治理将围绕预算、资产、财务、政府采购、会计工作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并与财政、审计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形成整体合力。”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局长吴奇修说。 “这次专项治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财经违法违纪行为和设立‘小金库’的治理,建立合规使用财政资金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透明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白景明说。 用“大预算”医治“小金库” “‘小金库’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这部分钱属于政府预算外资金,游离于人大以及公众监督视线之外。”刘桓说,就目前而言,最紧迫的就是要实现财政预算改革。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公共财政预算。这就要求,用‘大预算’来医‘小金库’。”刘桓指出,具体来讲,要对预算外的收入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同时,新《预算法》里必须写入“所有的政府收入和支出都应当全部纳入预算”,让“小金库”顺利搬到“预算内”的“大家庭”,接受人大、公众和社会的监督。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资金流基本全都实现了信息化和电子货币化。而我国还存在公务卡使用不够普及,有些津贴现金化发放,甚至用假发票报账等问题。”刘桓说,应该健全财务制度,尽量使财政收支更加透明,以从源头截住“小金库”资金的来源。 媒体报道显示,2011年全国共发现“小金库”58225个,涉及金额266.54亿元,给予行政处罚1942人,组织处理3242人,党纪政纪处分1862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623人。换言之,对查出的5.8万多个“小金库”,只处理了数千人,且处理方式各异。 “如果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要先予免职、再追究责任的规定,能够最大限度落实,那么今后各单位‘勇于’设立‘小金库’的冲动,必定陡然降低。”刘桓说。 “只要权力还没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小金库’就难以彻底消失。”顾骏指出,治理小金库需铲除部门利益链条,严格约束特权扩张,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建立小金库追责机制,并将小金库早日列入刑法犯罪内容。(记者杨亮) |
相关阅读:
- [ 08-18]镇政府状告县政府,法治时代的注脚
- [ 08-18]榕召开政府改革座谈会 积极开展新一轮简政放权
- [ 08-18]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评估不合格扣减服务经费
- [ 08-18]大马政府拟法律追究“击落”MH17客机者责任
- [ 08-18]乌政府军攻入卢甘斯克 郊区警察局升起乌克兰国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