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信仰之根培土固基 长长一条板凳,坐不下老表和干部。 在岁月的洗刷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睥睨万物,很少有人会抬头仰望。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与群众感情日渐疏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滋生。 “苏区干部没户口,正月来了二月走。”百姓看在眼里,唱在歌里。 “不带水壶,一天走下来连口水也喝不上。”从小在城市生活的赣州市人口计生委“三送”干部范利锋刚到于都县罗江乡前村村驻点那阵子,没想到一连几天跑下来,连老表家门都进不了。 斜斜地倚在门口,村民瞥着这个“白净净的干部”,下巴一扬,道:“三送?送么格?送钱,还是米面?” 白天跑工地、修建水圳,夜里访民情、调解纠纷……《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抓手,让10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直接服务群众,人人都有“联系户”,户户都有“服务员”。 “后来老表给倒一杯水,再后来给沏一壶茶。现在啊,哪怕赶上夏收插秧,老表见到我们,也非要带着一身泥从田里跳出来,拉去家里喝碗米酒。”说到这,这位高大的汉子笑起来,哽咽了声音。 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信任,从倚门而立到殷殷凝望……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把干部举过头顶。 范利锋说,石头握在手里久了也会变热,何况民心。 1929年除夕夜。冷灶、黑屋、空村。 被敌军追击20多天的红军队伍抵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一张张疲乏的脸上满是饥寒。当地群众不了解红军,逃离一空。 为了补充将士体力,毛泽东同志批准动用群众家的粮食,留下借条,承诺日后偿还。红军走了,群众回了,见到借条,或将信将疑,或嗤之以鼻。 不多日,一队红军挑着一担银元再回大柏地,一一兑现。 一担银元兑回了民心所向,一张借条引燃了燎原星火。 在人命如芥的战争中,是什么支撑着共产党人顶着炮火和伤痛,千里奔走兑现百姓手里薄薄的借条? 因为,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黢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掌、眼角晒出的褶子……一年365天,300天在村里。要是不开口,很难一眼把瑞金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杨锐从村民中认出来。 “以前说起‘人民’,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现在说起‘人民’,便立刻想起我那20多户联系户。” 那一张张或黝黑、或方正、或布满皱纹的脸,就是杨锐心中的“人民”。 “现在不敢轻易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因为一说起,就想起老表们期望的事还有一张长长的清单。” 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到“治庸、治懒、治散”,从弘扬“苏区精神”到“能力革命、作风革新”,赣南将考核机制和信仰教育相结合,打造了一支俯下身、扎下根、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戴,为《若干意见》的落地开花提供了有力保障。 看着眼前一点一滴发生的变化,看着身边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兴国县枫林村69岁的村民谢招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赶紧加入这支队伍。” 让逝去的时间留驻,让枯萎的情感复苏,让冷却的人心回暖。 赣南的干部说,百姓的信任和期待就像是一条鞭子,温柔地抽在我们的背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百姓的困难清单短些、再短些。 因为,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 |
相关阅读:
- [ 05-19]科技列车赣南行暨2014江西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会举行
- [ 05-09]赣南苏区振兴两周年 信丰发展驶入“快车道”
- [ 05-06]全国70家网媒看赣州 聚焦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两周年
- [ 05-06]“赣南茶叶第一村”:客家文化的积淀升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