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人民情怀 坚强的中国力量——云南鲁甸抗震救灾纪实
2014-08-10 17:30:0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曦 陈曦 |
分享到:
|
全社会面对大灾时愈发从容、自信、理性—— 人们心系灾区同胞的安危,为鲁甸加油,为生命祈祷。根据以往地震灾害的救援经验,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仅凭“一腔热血”蜂拥至灾区,可能事与愿违。互联网上,网友们探讨在地震中如何自救,如何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媒体上,对救援进展的高度关注中,多了一些对防震减灾的深入思考。 “尽管历次地震都带来严重死伤,但人们也看到了国家越来越强大的救援能力,看到了党和政府不断提升的执政能力。”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这种成熟理性的心态,来自于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不屈的精神品格、热切的生活希望,在震后的废墟上顽强跃动 “爸爸不哭,我也不哭,我们都要好好的。” 龙头山镇龙泉村的废墟上,失去亲人的10岁女孩刘候蕊,紧紧依偎着爸爸刘家礼,轻轻拂拭父亲脸上的泪水。她拉着父亲:“我们回去吧!” 鲁甸废墟上,倒下的是房屋,升腾的是不屈的精神。 越来越多的人为灾区“加油”:鲁甸不哭!云南坚强! 鲁甸抗震救灾以来,救援人员不怕牺牲、连续奋战;灾区人民守望互助、团结一心;全国人民不离不弃,八方支援,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伟大品格。 有这样一位武警战士。他家所在的村庄在这次地震中受灾严重。尽管近在咫尺,他却一直没有回去看看。救灾间隙,武警曲靖支队战士王天贵抬头望着山堑对面的银屏村,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他指着一座小山头,对战友说:“我家就在山后面。” 有这样一位饭店老板。5日凌晨,鲁甸县小寨镇大坪村顺风饭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早早起床,准备了两大锅面条,招呼过路的救灾人员和志愿者吃早餐。这次是他们开饭店以来煮得最多的一顿早餐,免费提供给每一个需要的路人。 “你叫什么名字?”有人问老板。 “我叫杨家帮,国家的家,帮助的帮!” 有这样一位少数民族兄弟。“在电视上看到灾区的同胞们缺粮食、缺水,我心里特别着急!”“切糕王子”新疆小伙阿迪力·买买提坐在满载一万斤切糕的货车上,从长沙焦急地奔向1000多公里外的鲁甸。 阿迪力说,切糕保存时间长,热量高,特别适合灾区的同胞们食用。 家国情怀的人间大爱、灾难面前的坚定从容、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这是血浓于水、心心相映的情感,这是和衷共济、多难兴邦的力量!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华夏儿女血脉相连,以不同方式传递着人间真情。“我们都是鲁甸人!”熟悉的口号又一次响彻中华大地。 从个人到企业,从机关部门到社会团体,从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到海外侨胞,无论路有多远、山有多高,一批批救援人员,一车车救灾物资,一笔笔爱心捐款,汇聚成爱的长河,源源不绝涌向鲁甸—— 这中间,我们看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82岁老人荣治芳,步行3公里来到当地捐款点,将自己的500元捐给鲁甸地震灾区。我们看到,上海小学生陆轩宇将储蓄罐中的硬币倒出,为鲁甸地震灾区捐款34.60元…… 地震撼动了中国的大地,摧毁了千房万屋,但撼动不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坚强,动摇不了中国人守望相助的信念。 “不要害怕!”“我们一起不放弃!”地震当天,被瓦砾掩埋的两名孕妇,在黑暗中手牵着手,不断相互鼓励。希望战胜了恐惧,生存的信念在废墟中涌动。 这信念,来自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灾难中一次次有力的救援行动,人民对国家充满信任。 这信念,来自于昔日从废墟上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城,人们对重建美好家园充满了信心。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灾难阻止不了民族前进的脚步。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拥有这些坚实的内核,中华民族必将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不断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 哀伤尚在心头,希望已然铺展—— 最让火德红乡张兴晏夫妇高兴的是,家里筛选花椒的风柜在地震中没有被砸坏。张兴晏年迈的妈妈一上午摘了整整一箩筐花椒。“如果日头好,这样晒两天就可以卖了。”乡政府所在的街上,一些餐馆也正式开业了。一位加工牛车车架的老师傅也打开了木工机械,他说,已经有好几个乡亲向他订购牛车车架了。 生者生的勇气,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废墟之上,顽强的灾区人民凝聚起一股磅礴力量。 大山深处的鲁甸,一丛丛山花椒,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用串串果实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力量在凝聚,希望在延伸。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万众一心,科学救援,一定能取得这场抗震救灾的胜利。 |
相关阅读:
- [ 08-10]云南鲁甸救灾一线法医:为了遇难同胞的安息
- [ 08-10]云南鲁甸地震“头七”:花椒树下的祭奠
- [ 08-10]新婚夫妻放弃蜜月旅行 共赴云南鲁甸抗震救灾
- [ 08-10]云南鲁甸地震重灾区第一所板房希望小学开建
- [ 08-10]沈阳军区首批抗震救灾装备物资运往云南鲁甸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