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货币金融环境(观察者说)
王宇
上半年,我国金融运行平稳,流动性总量合理适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下半年应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货币信贷环境整体宽松
货币信贷增长较快。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0.96万亿元,同比增长14.7%;狭义货币(M1)余额34.15万亿元,同比增长8.9%;流通中货币(M0)余额5.70万亿元,同比增长5.3%;人民币贷款余额77.63万亿元,同比增长14.0%。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5.74万亿元,同比多增6590亿元。
利率水平有所回落。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季末利率波动幅度明显低于上年同期。6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85%和2.89%,比今年上半年最高的1月份分别低1.01个和1.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分别低3.7个和3.9个百分点。
信贷结构明显改善
一是西部地区贷款增速高于东部。6月末,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6%,增速比东部高4.7个百分点,信贷资金持续向西部倾斜,区域信贷不平衡状况不断改善。二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加快,余额同比增长11.6%,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增速比去年同期高7.5个百分点;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8.3个百分点。
同时,为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国人民银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4月,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其他各类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定向降准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向激励政策,既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又能降低“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利于将更多的金融资源投放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目前,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从涉农贷款看,上半年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913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6%,增速比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从小微企业贷款看,上半年余额1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大型企业贷款增速高5.6个百分点,比中型企业贷款增速高2.3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
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仅加重企业负担、影响宏观调控效果,也带来金融风险隐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成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企业债务杠杆率较高,债务负担与融资需求相互推动,不良资产、企业违约破产有所增加,融资的风险溢价上升。从存量资金看,前期投放的信贷资金尚未有效盘活,有相当一部分沉淀在产能过剩行业和低效率企业,挤占了实际可用的信贷资源。从增量资金看,一些市场主体融资拥有隐性政府信用担保,对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形成“挤出效应”。从融资渠道看,资金来源过多依赖信贷等间接融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一是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机构行为,减少中间环节,缩短融资链条,减少资金沉淀,增加有效资金供给,降低资金成本。二是优化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采取续贷提前审批、设立循环贷款等方式,提高贷款审批发放效率。三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依托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增加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规模。四是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以深化金融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灵活运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保持流动性水平适度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
着力调整结构、优化信贷投向。创新货币信贷工具,优化宏观政策组合,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水平;增强金融机构支持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能力。
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同业存单市场的基础上,探索发行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定价范围。逐步取消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提高财务硬约束水平,强化金融机构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快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强人民币双向浮动弹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放宽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增加竞争性供给,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