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谈甲午战争之败 称清廷缺乏战略意志
2014-08-08 06:57:22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清廷战略意志缺乏与甲午战争之败 孙文广 汪玉明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是日本挑起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研究分析甲午战争清廷战败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视角,清廷缺乏坚定的战略意志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深入分析这一原因,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启示。 清廷战略意志缺乏表现在整个战争过程中 战略意志是一个国家、政治集团、社会组织乃至个人试图达成某种目标而坚持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在战争这一物质和精神双重较量的暴烈对抗活动中,战略意志尤为重要。战争中,具备将战争进行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战略意志,既是参战者穷尽一切办法、动员一切资源、运用一切机会以达成目标的前提,也是战况不利时承受挫折、顶住压力、忍辱负重、徐图发展的基础。在甲午战争中,清廷一直缺乏战略意志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战前,清廷无不惜一战的决心,消极备战。1894年5月中旬以后,日军大批登陆朝鲜,野心日显,至6月22日日本向清廷提出“第一次绝交书”时,战争已迫在眉睫。然而,清廷仍热衷于谋求和局,直到6月30日李鸿章才提出筹饷二三百万两以备用,而调军入朝与物资筹措直到7月20日才开始,但战争在7月25日就正式打响。清廷准备不充分、被动应战,直接导致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败北,而首战即败又直接影响战争全局。对中国与日本开战,当时美国驻华公使田贝评论道:“中国以完全无准备状态卷入战争,乃史无前例。”清廷后来也承认,战争为“仓猝开衅”。 战中,清廷无承受挫折的定力,决意乞和。9月中旬,随着海陆战事渐次失利,主和再次成为清廷的政策重点。此时,不少朝臣和社会有识之士对挽救军事失败纷纷献计献策,提出“奇袭论”等主张。他们主张速购快船,联合南洋水师直捣日本本土。这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主张,如能实施,有可能扭转战局。同时,不少人提出持久战思想,李鸿章也上奏朝廷说要“多筹巨饷,多练精兵,内外同心,南北合势,全力专注,持之以久,而不责旦夕之功”。但是,无论“奇袭论”还是“持久论”,在清廷急于结束战争、一意主和的情况下,无人理会并认真研究这样的战略构想。 战后,清廷无战斗到底的勇气,不敢再战。当割地赔款的和约传至国内后,舆论大哗,拒和再战之折如雪片进京。在京举人也痛心疾首,集体上书。台湾军民尤其义愤,誓不服倭。日本的欺人太甚事实上已为中国进行了一场再战总动员。其时,日本尚为刚刚兴起的工业小国,战力已近枯竭。俄国驻日本使馆的情报指出:“(日本)所有军舰锅炉,经过十个月连续不断使用的结果,已经破坏到这样程度,以致船只的最起码速度都无法维持,所以船只都急待整修和更换锅炉。”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也承认:“国内海陆军备几成空虚,而去年来持续长期战斗之我舰队及人员、军需等,均告疲劳缺乏。”但缺乏战略意志的清廷此时已如惊弓之鸟,完全丧失战斗意志,最后只能吞下割地赔款的苦果。 |
相关阅读:
- [ 08-07]人民日报:周永康后中国还有三大战役
- [ 08-07]人民日报称高增长受不了没必要:轻易不搞强刺激
- [ 08-06]人民日报谈经济新常态:调整虽艰难升级已成大势
- [ 08-06]人民日报评郭美美事件:炫丑与审丑都是种病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