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废墟上的生命接力——地震现场搜救纪实

2014-08-05 21:09:51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当地群众积极自救

“突发地震了,才更加体会到当支书的重要性。”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说。地震后,满目疮痍,全村群众惊慌失措。“大家快点撤离到广场,照顾好老人娃娃,注意安全,赶紧转移!”灾情就是命令,唐正云一路狂奔,一路呼喊。

“党员干部站出来,年轻劳力干起来,我们一起帮助群众安全转移!”一瞬间,五个党支部的127名党员和青壮年劳动力,迅速投入“战斗”。从地震到救援队进入的一个多小时里,唐正云带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徒手救出了15个被埋的群众,安全转移了3000多群众。

地震发生后,巧家新店派出所闻警而动,在交通中断,救援队还无法赶到现场的情况下,所长胡国华率4名民警立即赶赴辖区核查灾情,当得知胃姑村灾情较为严重时,便直赴胃姑村开展救援。

一路上落石不断,民警们徒步前行,途经平地营村凉风台村民小组时,发现两间倒塌的房屋下传出哭喊声,民警立即展开营救。没有施救的大型工具,民警们就用手刨,用肩扛。听到从倒塌的屋里传来哭声,民警觉得营救还有很大的希望,就朝里面喊话。“老乡,不要怕,你们一定要挺住,我们一定会把你们救出去的……”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施救,从废墟中徒手刨出了5名群众,并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救治。

在前往胃姑村的路上,突然发现一辆面包车被落石砸坏,车内7人被困。民警手头又没有任何的拆装工具,5名民警和赶来的群众,便用自己的肩、手和头充当千斤顶,将严重变形的面包车顶起,从夹缝中一个一个将被困人员救出,当把人员全部救出时,发现有两人已没有了生命气息,民警和群众一道,用门板、竹竿作成担架,将另5名伤员抬下山,送往医院治疗。

当把伤员送下山时,已是晚上8时多,天空又下起了瓢泼大雨,民警们冒着暴雨和余震继续朝胃姑村挺进。

生命至上 各方紧急行动

地震发生以来,各方力量坚持把人员搜救工作放在第一位。

4日晚上8时30分左右,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一赶到鲁甸县,就直奔救援队设在县第二幼儿园里的大本营。“一定要想办法进入巧家县深处,争取把大本营建在包谷垴,然后建立与鲁甸县龙头山镇灾区最便捷的通道。”远山指着地图说。“现在的重点是要突破盲区,在震后黄金时间展开救援。”

据介绍,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已经在鲁甸灾区展开了救援,在离龙头山镇附近10公里处,塌方严重,救援非常艰难。

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援队领队孙硕鹏介绍,红十字会救援队在鲁甸地震灾区救援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人员搜救,第二阶段主要是救援物资的发放,第三阶段是灾区卫生设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等工作。目前,红十字会已有50多人进入龙头山镇灾区,与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现场进行搜救。

“手动破拆,快!”“要出来了,小心脚下!”“把孩子脸盖上!”在龙头山镇中学背后的山坡上,一处倒塌的民房废墟上,十几名来自中国救援的救援人员正紧张地忙碌着。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从完全倒塌的房子底部抬出了一个刚满10岁的小女孩。

中国救援三支队指导员张务宽告诉记者,震中区域倒塌的民房多修建在山坡上,呈天梯状分布,倒塌瞬间冲击力大,致命伤较多,伤者难以撑到救援的到来。

他说,中国救援派出100人的专业搜救人员紧急进入灾区,分成四支队伍全力开展搜救工作。4日从北京赶往灾区时队员们各自带了一点压缩饼干和一瓶水,到现在没有正式吃一顿饭,实在困了,就在路边露宿。期间,是靠灾区群众给点水喝撑过来的。

他说,中国救援的救援人员用探测仪定位了12个被埋者,可惜都没有生命体征了,到目前已经搜救出4具遗体。随着更多专业救援设备运到重灾区,搜救效率会越来越高。

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I级响应。

中国地震局派出由修济刚副局长带队的有关单位部门专家共15人连夜赶赴灾区。

4日下午,在总队长霍树锋的带领下,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也投入到了鲁甸地震的搜救工作中。据救援队队员于新坤介绍,救援队100名队员共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入鲁甸县龙头山镇、巧家县包谷垴乡和新店乡三个灾情最为严重的乡镇进行搜救。

“我们带了8条搜救犬、6套搜救设备以及多台发电机、排烟机、剪切破拆设备等,4日下午每人负重几十斤徒步三四个小时进入灾区。”于新坤说,从4日到5日上午我们已经搜出了7具遇难者遗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