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云南鲁甸地震:近两百年历史村子瞬间消失

2014-08-05 12:10:54 徐维欣 肖辉龙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没有任何预兆,地震袭来时,震中龙头山镇龙泉村峡谷地带的谢家营盘社,二十余户的住房整体坍塌,有近200年历史的村子瞬间消失在扬起的尘土中。全社15人随尘而去,10人重伤,10余人轻伤。

坐在屋内看电视的小孩来不及大声哭喊求救,正在忙家务的母亲更来不及抱起孩子冲出门外,老人被压在废墟中无法动弹,湍急河流对岸唯一的出村山路也被阻断,村子几乎成了“孤岛”。

绝境中,村民们开始自助互救,徒手刨挖伤亡者,背的背,扶的扶,从崩塌的悬崖山路间徒步走出死寂的村庄。

全村坍塌

4日上午10时30分许,63岁的谢维礼站在被地震拉出两道深深裂痕的公路上,观望着湍急浑浊河水对岸的谢家营盘社,两行清泪早已沾湿了满脸皱纹的脸颊。他已哭不出声,因为刚从成都回老家探亲不过两天的两个女儿,以及孙子孙女等六人,都在这次地震中遇难。

还未进到村口,路上早已满是掉落未定的巨石。近十米长的坍塌区,就位于过河的吊桥旁,即使强震不再,但余震仍会让进村的村民心里悬了不少大石头。

10时40分左右,第一批搜救人员进村,部分年轻力壮的村民也陆续回村展开二次救援。

村里年纪较长的谢常万拖着仍有伤的腿脚,站在人群中指挥村民配合抬遇难者遗体下山。作为村里谢姓家族中的主要决策者,地震来临时,谢常万并没有慌张,而是沉着面对危机,并解救了自己的亲人。

8月3日16时35分,刚从山上摘完花椒,谢常万走进屋开始和女儿照顾孙子,没过十分钟,他感觉到了地动山摇,立马让自己女儿和其孙子往外奔跑,自己则在后守护,当女儿和孙子跑出几米远外门口,房屋整体坍塌,他也随之被压在了废墟下。

幸运的是,压中他的废墟处正好有一点空隙,谢常万冷静地爬了出来,几分钟后,他才发现双脚有多处皮外擦伤,右脚筋骨也已浮肿。事后,谢常万说,自己是从死神手里捡回了一条命。站在半山腰自家院坝前,眼前的一切让自己震惊无言。“全塌了,没有剩一间完整的房。”谢常万回忆,整个村子都陷入了死寂之中。

一分钟后,他和家人穿过扬起的粉尘,才慢慢听到从其他废墟堆里传出大人小孩的哭喊声。不久他看到将近20名村民,也陆续跑到了附近一处空地聚集。“我叫他们都不要慌,告诉他们死的就算过去了,活着的还要继续好好活。”谢常万说,他害怕其他村民惊慌过度,引起不必要的二次伤害,于是不断给幸存者“打气”。

劫后余生

在这个人口不足三百,几乎都为谢姓的村社里,所建的房屋最久的有数十年,最短的则只有一天。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谢家营盘社所有房屋坍塌,也引发村民集体陷入了困境,谢常万则不断劝慰村民不要慌张,“只有合力自救才能重生”。

几分钟后,谢常万和幸存村民,得知谢维虎家婆婆许大巧和孙子王章琼(音),仍困在废墟中,便迅速赶到他家开始呼喊被困的两人。确定二人大体位置,村民开始在废墟中挖洞,随后又徒手刨挖,才将两人救出。

谢维福是其中主要参与互救的村民,当晚他和其他村民救出了13名幸存者,其中多数都是被困的小孩和妇女。村社里所有幸存者被救时,峡谷里的天色渐暗,19时许,村民开始走下陡峭的山崖,都来到了河谷底部的吊桥附近,对岸则是堆满了震时掉落的巨大石头。

为了让伤员能顺利快速通过崩塌区,谢常万让年轻的小伙站在两端,观望山上的落石情况,逐一将全社幸存的数十名村民转送出危险区。来到龙泉村的一处沿河空地,夜色垂暮,谢维福听到偌大的空地上到处都是大人小孩在哭喊。“不是这里哭,就是那里喊。”谢维福和其他村民一样,也因这种凝重的气氛而几度哽咽。

凌晨时分,村民最不想看到的下雨天气出现,谢常万从街上叫来一辆面包车以及带来一把大伞。雨越下越大,村民都挤进了面包车,“后备箱的门我都打开支起来避雨,一个车子挤了20多个人,大人抱着小孩在里面又冷又饿。”谢常万回忆,当晚那把大伞下方也挤了二十多位村民。

最后一程

没有水,没有帐篷,也没有食物,获救的村民在夜雨中根本无法入眠。谢常万看到小孩饿急了开始哭闹,他又安排几位村民重回已毁的村庄,从废墟里搜出了牛奶和少许干粮以及半桶并不太干净的水。

村民临时安置的空地上,大人都主动将水存下来,让给急需喝水的小孩和受伤老人。仅有的食物,大人也都留出来让给了小孩。“我们平常喝山里的泉水,但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早把溪流填埋阻断了,全村都没有可饮用的活水了。”

因为通往震中龙头山镇的道路多处塌方,而使得运送物资的车队无法迅速抵达,震中的村民也就无处买到食物。

“没有水喝,都到我家摘梨子吃,梨子解渴。”谢斌说。几分钟后,一位村民从谢斌家摘来一筐梨子,给前来救援的武警官兵解渴。陆陆续续,9具遇难者遗体也被抬到了村子一处有倒塌石碑的空地附近,谢家人随后从废墟里找出废布条和棉被,认真地给每一位遇难者包裹捆扎,让武警官兵逐一抬下高高的陡峭悬崖。

15时许,武警官兵将遇难者遗体抬过简易吊桥和崩塌区,放在赵壁山脚下的公路上,集体脱帽默哀。

本报特派记者 徐维欣 云南信息报记者 肖辉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