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举债招商外表风光内心恐慌 不少项目裁了跟头
2014-08-05 07:21: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做饭财政”没实现“吃饭财政”难维持 地方政府举债招商未必有好果子吃 内蒙古一个贫困县政府负债规模已达20亿元,但下血本引进的项目财政贡献却微乎其微。当地有官员叹息“‘做饭财政’没实现‘吃饭财政’难维持。”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内蒙古、安徽、湖南、湖北等地采访发现,为摆脱可支配财力不足、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对等的约束,实现发展、环保等重重目标,举债度日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常态。除了发展之需,还有一些地方罔顾财力,盲目建设政绩工程,导致债务积累越来越多。难以遏制的举债冲动之下,地方财政承受着巨大压力。 贴钱招商外表风光内心恐慌 记者发现,各地发展模式大同小异:地方政府基本是“白手起家”,征地拆迁、道路、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靠地方融资平台以财政信用、土地或项目抵押举债来解决。 负债完善基础设施,大规模招商引资,近年来在各地催生了一派繁荣景象。 位于辽河入海口右岸的盘锦市辽东湾新区,很多地方前些年还是芦苇荒滩。近年来,当地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桥梁、污水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石化、精细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等新入驻企业很多,相关产业发展很快。 辽东湾新区管委会公布的资料显示,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今年新区计划投资41.92亿元,建设景观绿化、生活给水、工业给水、供热和燃气等五大公共设施。新区金融工作局负责人介绍,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性融资,其中银行贷款和信托类融资占比分别约为30%和70%。 湖南一个大型工业园区负责人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各地发展产业举债来源复杂、成本高昂:既有年息6%左右的政策性银行贷款、年息8%至10%左右商业银行贷款,也有年息13%左右信托机构借款;而面向社会融资方面,则有承包基础设施工程的基建商垫资,还有园区要求承担基建任务的企业向园区打入工程总造价50%的资金作为“诚意金”,园区每年按照12%左右利率支付利息,项目建成后分三年偿还;还有面向拆迁户或单位干部职工等特定对象的“定向融资”,借用征拆款等民间资金,按照12%左右年利率付息。 花大价钱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给项目时却十分“慷慨”。 湘南一个大型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园区融资约30亿元建设三通一平和标准厂房。直接建设成本每平方米2000元的厂房,月租金挂牌价只有每平方米10元“牺牲眼前利益,指望将来靠税收来弥补”。 中部一个地级市副市长给《经济参考报》记者讲述了一个项目引进的“痛苦”决策经历:国内一家大型企业决定在当地建设一个加工生猪、家禽的特大型肉联厂。对于这个鱼米之乡来说,该项目无疑是雪中送炭。但投资方要求“零地价”且政府出资建设部分生产设施“反复讨论市里共识是三句话:条件实在苛刻,机遇确实难得,下定决心搞得!”他说。 然而,记者发现,受经济周期性调整影响,地方政府花大价钱引进的很多项目税收远未达预期,财政面临着巨大压力。 在中部一个经济发达县主干道边,坐落着国内一家著名企业产业园。这个项目地几百亩,县政府曾为此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建设之初,企业方面表示将投入200亿元,地方政府预估,项目2013年投产后当期就能形成每年10亿元的税收。但如今每年税收贡献不过1亿元左右,很多当地人认为“政府栽了跟头”。 有的城市还在搞倒贴。2011年至2013年,中部一个地级市直接补贴当地一家上市公司,补贴额从几千万元增长到近2亿元。这家公司靠着政府补贴,连年逃脱了“ST”命运。 |
相关阅读:
- [ 08-04]地方松绑限购短期难见成效 楼市去库存需降价先行
- [ 08-04]银行高层称许多地方债问题难捂了 地方忙找抵押物
- [ 08-04]中纪委网站发布十八大以来地方巡视工作图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