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清华规定教师就职9年未评职称须离职引争议

2014-07-29 07:18:12 张群会 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李家林

评判

根子在重科研轻教学

俗话说得好,“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高校出台“非升即走”条款就是给老师施加压力,倒逼老师提高自己、提升自己,促进青年教师积极向上和进步。从这个角度说,高校出台“非升即走”条款的出发点是良好的。

清华大学“非升即走”条款引发争议,直接原因显然是两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清华大学老师离开清华大学,但最根本问题并不是“非升即走”条款本身有问题、不科学,而是背后的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高校对教师的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合理,才让“非升即走”条款显得不科学。

一直以来,高校中流行着这样一个教育观点,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水平低的大学老师也很难教好学。另一方面,教育部对高校教学评估以及设立硕士点、博士点的主要指标,不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而是教师的科研水平,说白了就是看高校教师的发明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的数量。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不仅可以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而且可以得到更多的科研资源、教育资源。换句话说,科研给高校带来的实惠要比教学多得多,从而决定了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不得不强化科研,轻视教学。所以,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以科研水平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为主,也导致高校大多数教师的主业不是教学,而是搞科研。

然而,美国的研究早已经表明,大学里不做研究的教师与做研究的教师相比较,学生从前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这个结论对所有学科都成立。换句话说,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并不会转化为教学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业能力和水平的帮助性较小,对学生成长、成才真正有帮助的恰恰不是科研能力强的老师,而是专心教学的老师。这就与高校的教师评价标准相矛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不见得是教学能力强、受到学生欢迎的老师,而那些受到学生欢迎、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反而可能是科研水平低、没有论文发表,职称难以提升的“不思进取”的教师。所以,才有了清华大学学子为被“非升即走”条款赶走的教师求情。

张立美

反对

透出狭隘与专横

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但对于教育体制改革而言,不仅要积极响应,还要厘清改革是为了谁。因为,教师的职业受众很具体,用惯例条款去作为续任、解聘标准,容易流于形式,甚至是背离改革初衷。然而,在整个对教师的续任、解聘工作中,清华大学并没有把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考评给设计进去,而是按照早制定的“非升即走”或者“非升即转”“一任了之”,或者“一解了之”。如此把本来可以多侧面完善续任、解聘工作给简单裁量了,难道不是一种狭隘化吗?

就“非升即走”而言,这种由论文、职称等支撑起来的“升”,也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首先,论文发表载体的功利化、商业化,给钱发表论文,乃至学术不端,找枪手代劳、抄袭之风层出不穷,谁能保证论文含金量?其次,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需要肚才,更需要口才,论文终难代表教学实践。关于这点,作为对教育教学素有研究的清华大学想必不会不知道,之所以明知道教师之“升”问题多多,却坚持“非升即走”,这无疑是平时缺乏与学生平等对话,民主缺位惯出的“专横”结果。

值得指出的是,由“非升即走”透出的这种“狭隘”与“专横”,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两个贬义词,或者意味着某种偏见和批评,甚至就只是清华大学身上的毛病。这种“非升即走”对今后教师、教育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时可以想象得出来的是,这种“狭隘”与“专横”如果长期得不到正视、矫正,不仅会导致我国高校教育人事体制改革进入死胡同,导致好的教师流失,还会无时无刻在透支高校民主、和谐等人文氛围,使整个校园考核机制弥漫着浮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