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让亿万青年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4-07-20 11:17:42 慎海雄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分享到:

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阶段,习总书记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不仅阐明了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发展路径,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更为当代青年成功成才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看,经济结构的调整,本质上也是人才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我们劳动力的素质、结构等都要同步调整、与之匹配,而职业教育对此责无旁贷。可以这样认为,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抓紧培养一批又一批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课题,也是事关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可否持续、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能否不断壮大的长远之计。

两年前,浙江省开始每年出资选送100位优秀技术工人出国“镀金”。来自杭钢的技术工人倪国明在参观一家生产汽车信号接收器公司时,发现很多“中国造”产品,有电子元器件、塑料机壳等,但价格低得可怜,100个电子元器件才卖1欧分!而这批初级产品经过德国技师的组装和精加工,可以卖到60欧元!“这究竟是为什么?”倪国明之问,道出了我们的一个深层次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已经上升到第2位。在世界赞誉“中国奇迹”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尽管我们是出口大国,但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大部分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获得的微薄加工费,高附加值的那一块往往没有我们的份儿。究其根源,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背后,恰恰就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而这就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升级。

近年来在沿海和其他地区出现的“用工荒”中,技术工人奇缺的问题也从侧面说明了问题。每到春节前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一些企业为了招到技术熟练的电焊工、纺机技师等急需人才,轮番竞价,有些行业技术工人的月薪甚至高达数万元。即便如此,依然是“光膀子”的农民工遍地皆是“找工难”,有技能的熟练工凤毛麟角“招工难”。“用工荒”的实质是结构性用工紧缺,表明职业教育的紧迫性。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让广大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能就业、就好业、有奔头、快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尽其才、让广大青年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重要途径。

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一般都有着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其中职业教育占整个中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阶段教育的比重都在70%左右。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表明,没有一支一流的高技能的劳动力队伍,就无法支撑一国一地区的实体经济向高精尖跨越,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德国前总统赫尔佐克曾指出:“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博士,而是更多的技师。”半个多世纪前,德国就出台了《职业教育法》,明晰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职责。欧债危机中,注重实体经济的德国在欧元区一枝独秀,德国制造业的强大,得益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出大批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我们一定要以人为镜,增强使命意识、危机意识,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培养起千千万万技能型的现代劳动力大军,使“中国制造”尽早实现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振兴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投入,更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加强监管,加强绩效评估。同时,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各行各业平等公正的良好风气,职业有分工,地位无高下。技术工人受尊重,职业院校就不愁生源。更进一步,要通过改革收入分配,让技术工人享有体面、令人羡慕的待遇。可以说,职业教育真正迎来春天之日,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之时。

今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蓝图已经绘就。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切实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风貌,突破观念束缚和制度桎梏,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将“行行出状元”的理念播撒到全社会,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化为生动的实践。(文/慎海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