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专家:中国中高速增长将跨10至20年

2014-07-16 06:45:3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山东青岛港外贸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

俞方平摄(新华社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向好,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改善民生都有新的进展,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增长潜力和回旋余地,对经济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和持续健康发展充满信心。专家认为,随着二季度经济数据回暖,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已得到缓解,不会出现失速风险,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经济向好势头确立

随着二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上半年一系列的“微刺激”措施终于连续显出了实效。反映制造业活跃程度的采购经理指数(PMI)6月份达到51.0%,连续4个月回升并创下年内新高。其中反映市场需求端的新订单指数为52.8%,环比上升0.5个百分点,为去年10月以来的高点;生产指数则连续2个月回升,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达到53.0%。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看来,PMI呈现向上态势的数据有力表明了我国经济已经由低转稳。

与此同时,一系列宏观生产指标从5月份开始已经企稳。5月份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5%,比去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长0.71%,为今年以来的次高。此外,需求情况也出现了改善。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累计增长17.2%,增速仅比1月至4月回落0.1个百分点;出口增速更是从4月的0.9%大幅反弹至7%。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国务院加快投资和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已经开始初见成效。

下行压力仍需破解

尽管经济向好势头已经逐步确立,但是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在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看来,经济下行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金融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经济自主增长的动能很弱。年初以来,房地产、制造业投资不断回落,前5个月累计增速仅为14.7%、14.2%,拖累前5个月固定资产的名义增速仅为17.2%;另一方面,前期所积累的资产泡沫、高杠杆率、过度负债等问题使经济、金融系统内生脆弱性增强。在此背景下,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资产价格的破裂等会导致微观部门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造成经济下行趋势的自我强化。

因此,如何破解当前下行压力成为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对此,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认为,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仅仅根据经济运行走势,在上半年观望、下半年发力,使经济总是在“前低后高”中循环是不行的。应当用当期举措引导长期预期,在当期政策的稳定性上下工夫,走出“经济走弱来点刺激,经济走强刺激退出”的循环,可以采用“降税、降息、降准”的办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我国需要通过“微刺激”和“稳增长”政策逐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并且结合稳增长、结合推动改革方案的落实来促进结构的调整,政府通过“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相对薄弱且需要改善的部分,进而实现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不会出现失速风险

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看来,我国从1978年到2007年,经历了整整30年的高速增长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开始换挡,进入7%到8%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不过,中国经济在经历换挡之后,并不会出现失速风险,未来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认为,支撑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客观条件至少有5个方面:我国制度和体制改革红利大量存在并有待进一步释放;我国传统人口红利大幅度下降和接近消失,但新人口红利已经且正在继续大量形成;我国个人、城乡以及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形成的经济增长的内生推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率的迅速提升;国际经济发展环境对我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机遇及其挑战等。这5个方面客观地支撑着我国现阶段8%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长率。

范剑平表示,未来10到20年,我国将同时是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这决定了我国经济一定程度内的降速,同时又能保持在中高速挡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