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杭州公交纵火案还原:乘客缺乏救生知识引关注

2014-07-13 07:03:52  来源:央视《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短片三

音乐加现场画面:

同期:翁海生 公交车司机:从着火开始到后门打开用了4秒钟###大概也就是五六分钟的时间把车厢的火基本消灭了

解说:从事后杭州警方披露的信息中我们看到,这起公交车纵火事件的扑救算得上及时了。但是32人受伤, 15人重伤也让我们反思如何更多的减少伤害。

同期:市民:砸玻璃都砸不烂的

解说:从市民拍摄的现场视频中我们看到,公交车着火后很多附近民众迅速投入救援。有拿灭火器的,也有直接搬着桌子、椅子来想砸开汽车玻璃的。正好途径这里的孔先生,目睹现场情况后他并没有马上投入救援,而是寻找马路边的消防栓。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接受消防专业训练,他向附近商家要来消防水带,把水浇到公交车上。

同期:孔先生 现场救援者:浇到车上效果是最好的效果 后来可能在网上看到很多照片 没有明火了 关键还是靠水把火压住了

解说:孔先生平时所受的自救、互救知识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几分钟后当消防队到达现场时,公交车内已经没有了明火,火情扑灭后很快开始了救人。据有关方面的测试,公交车着火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七、八分钟内就会完全烧毁。

同期:王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公交车空间比较封闭,人员比较密集,他实施纵火犯罪,他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再加上这个公交车呢,它不可能像航班,像地铁那样采取一个相对严格的这样一个案件措施。

解说:七月五日发生在杭州的惨剧,已经今年以来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第三起公交车纵火事件了。越来越频繁发生在公交车上的大火,却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让人甚至感叹公交车的安全是被忽略的“安全孤岛”。

现场:各地公交应急演练画面

解说:本周,各地又掀起了公交应急处置演练的热潮。为了让演习更加逼真,湖北十堰甚至真的烧毁了一辆公交车。类似这样一阵风式的演练,在近几年公交车纵火事件后都会来一次。然而,这些演练参与者往往都是公交公司的司乘人员,普通市民很少接受防范和自救意识的教育。

同期:王宏伟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当媒体和社会舆论一旦不再关注这类事件的时候,大家具有很强的这种心理修复能力,又不会再去关注这个公共安全知识的这种学习和接收。

解说:39岁的翁海生是着火的这辆七路公交车的司机,四天后当公交车的监控室视频公布,证实他当时处置及时后如释重负。他说当时听到乘客尖叫看见起火他高度紧张,四秒钟就打开了门得益于平时的演练。

同期:翁海生 公交车司机: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乘客是在尖叫着往门口跑

解说:公交车上的乘客显然缺乏逃生的知识,不仅车上的救生锤、灭火器、逃生天窗没人使用,发生大火后也没人捂住嘴和鼻子。大声尖叫吸入浓烟导致呼吸道灼伤是这次受伤乘客普遍的情况。公众的救生知识的缺乏再次引起了关注。

同期:王大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突发事件现在离老百姓不是很远了,反而是近了,我们应该把这些技能交给老百姓,特别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让大家都能够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够事先有所防范,事中能够去应对

解说:暑假又到了,很多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或者夏令营,但是却很少有家长会选择生存训练的培训。然而,在美国以“学会生存”为教育口号的童子军,却是家长们的一个普遍选择。成为童子军甚至会成为一些人一生的骄傲。

同期:王大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这种演习我们国家现在也把它纳入到中小学生之中去,甚至说现在中小学都要求每一个学期都要有一次安全演习。

同期:李伟 反恐专家:真正一个人的安全素质的培养,他如果不经过长期的,不是光说说听听我到时候这样,你会发现你一旦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的时候你会手无足措。

【主持人】看到杭州公交车纵火事件发生时乘客们在慌乱中逃生的画面,我在想,如果是我遇到会怎样?会不会也像大家说的,慌乱、尖叫,只顾着呼救而不知道怎么去有效的自救呢?说实话,我真不敢说自己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镇静,毕竟这是人的本能反应。但是,这也恰恰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危险,人的第一反应,究竟还能做到什么?如果我们从小就经过逃生训练,那么可能在危急时刻即便慌乱到脑子一片空白,下意识里也会做出一些最有效的自救反应吧。比如说,至少不会叫喊,而是捂住鼻子和嘴。在现在,或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恐怖袭击事件和各种形式涉及公共安全的恶性事件可能不会停止,甚至还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所以现在,也许我们都该想想,如果碰上这样的情况,自己会怎么办?为了自己和同伴的生命,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