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网络跨境赌球年抽金超万亿 相当于我国GDP2%

2014-07-01 12:29:41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每年抽走万亿资金

网络赌球每年从我国内地抽走超过1万亿元的赌博资金,相当于我国G D P总量的2%,其规模已经超过某些支柱产业的规模,这笔巨额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向海外,严重威胁着国家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

网络跨境赌球日益猖獗,给国家经济利益和金融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天津市公安局在办案过程中发现,跨境网络赌球涉案金额往往十分巨大“一家非法赌球网站的区域总代理每月就有10来个亿的流水,一般来说,一家网站类似的总代理会有几十个甚至更多,造成大量资金流到境外。《经济参考报》记者盘点近年来公安机关破获的网络赌球案件发现,涉案金额达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案件并不少见。

北京大学中国公益彩票事业研究所调查显示,中国每年由于网络赌球而流到境外的赌资相当于全国彩票一年发行总额的15倍,超过1万亿元,网络跨境赌球就像“抽水机”一样,每年将超万亿的资金从中国内地抽走,亟待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长期关注赌博犯罪的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陈鹏飞说,2013年我国G D P总量约为56.8万亿元,而网络赌球每年就会从我国内地抽走超过1万亿元的赌博资金,相当于我国G D P总量的2%。

陈鹏飞说,网络赌球具有天然的开放性,中国拥有巨大的人口资源,目前网络赌球已从境外大规模渗透到中国内地并大肆敛财。例如,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期间,全球博彩公司的赌球金额达到100亿欧元,其中超过60%的增量赌资来自中国内地。

不仅如此,境内参赌人员往往因此遭受巨额财产损失,极易滋生其他刑事犯罪。除了参与赌球“十赌九输”,伴随网络赌球而来的钓鱼网站、诈骗网站也呈现“井喷”趋势,一些“小庄家”见财起意、“卷钱跑路”时有发生,部分非法赌球网站盈利时有诚信,赔钱时就关门,参与者稍不注意就会蒙受巨大财产损失。由此滋生的贪污、盗窃、抢劫、绑架勒索等刑事犯罪更是屡见不鲜。

由于其便捷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网络赌球也日益成为有组织犯罪集团与个人洗钱的首选途径。例如,一个洗钱者欲将20万元黑钱合法化,他就分别在两个赌球网站押同一场比赛的两支球队,各押20万元。无论比赛结果如何,洗钱者都会在一方输掉20万元,在另一方赢得20万元,这样一来,20万元黑钱就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专家建议强化金融监管切断赌资流通渠道

日前,针对世界杯期间赌球违法犯罪多发的问题,公安部治安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情报收集研判,严厉打击利用世界杯赛事进行赌球的违法犯罪活动。但《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网络赌球犯罪的隐蔽性、瞬时性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给有关部门的打击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重庆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有关人员表示,在网络赌球犯罪中,涉赌人员不需要聚集在某特定场所,赌客可隐蔽自己的身份和地址,完全处于匿名状态,常常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完成赌球的全过程,一旦将硬盘中的数据销毁,排查历史记录将十分困难。

不法分子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与公安部门展开“游击战”。而仅靠屏蔽赌球网站的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屏蔽一家网站,不法分子就会更换IP地址、网站域名再开一家。例如“皇冠”、“永利高”等老牌赌球网站已被公安部门屏蔽过多次,但往往没过多久就“重出江湖”。

同时,绝大部分网站服务器设在境外,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网络赌博的定性不同,遇到跨国犯罪时公安机关难以申请国际协助,打击难度大、成本高。此外,赌球网站管理人员彼此隔离,上下线间尤其是代理与大股东、庄家之间联系很少,大股东和庄家往往难以抓获。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陈鹏飞说,网络赌球投注资金的流转有两种最主要的方式,一种是通过银行转账汇款,另一种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在我国,相关赌球网站的银行账户和长期用于赌球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却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同时,相关立法不完善导致法律适用存在难题。西南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张武举说,目前针对参赌人员的处罚主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70条规定:以营利为名目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而对于网络赌球而言,很多人在暴利驱使下铤而走险,针对赌金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人,这一处罚就显得过轻,不足以对犯罪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