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祖籍浙江,1938年生于上海,求学于北京。1963年,25岁的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慕敦煌石窟之名去实习,为敦煌研究院的创始者常书鸿先生所挽留,于当年9月再赴敦煌,从此扎根大漠,守护莫高窟半个多世纪。如今,她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权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被誉为“敦煌的女儿”。日前,在敦煌研究院,记者面对面见到这位考古学界的传奇人物、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掌门人。76岁的她满头短短的银发,瘦小,却不瘦弱,对于个人的叙述她总是淡然带过,但一当讲述敦煌,她就露出了难得一展的笑颜,充满了自豪。 事业与爱情在大漠绽放 还没进敦煌,就读过樊锦诗的爱情故事,也从考古界的朋友处了解到一些她跟同为考古学家的先生彭金章之间的故事:大学毕业前夕,偷偷将父亲写给北大的抗议信藏了起来,背个背包就义无反顾去了敦煌的樊锦诗那时已经与彭金章谈了恋爱,她答应他,去敦煌看看就回到他身边,回到他毕业分配所在的武汉大学。 1967年,两人结婚,樊锦诗在敦煌住土洞、吃杂粮,但“敦煌的洞太美了,每一个都美不胜收”,她离不开了,没回;1968年,大儿子出生,一个人带着孩子,白天去窟里做研究,孩子留在家里,用被子堆着在床边防摔,却一次次掉下来。到后来孩子大一点能走路了,宁愿用绳子拴着。樊锦诗就这样磕磕绊绊的,一边心疼儿子,一边利用自己的考古专业,牵头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断代的研究工作。后来,二儿子出生了,放到河北农村的姑妈家。1986年,两人分别23年,正值敦煌申遗,樊锦诗日夜准备申请材料,根本不可能回。彭金章收拾了行囊,放弃了自己在武汉大学开创的考古专业,去了敦煌,分处河北、武汉和敦煌的一家四口终于团聚。但樊锦诗顾得了申遗却顾不上家人,她对此充满歉意,称彭金章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丈夫”。到了敦煌后,彭金章主持了敦煌莫高窟北区的6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历时7年,探明了北窟供僧人修行、居住和死后埋葬,与礼佛窟集中分布的南区形成功能上的分工,并发掘出了9种民族文字的文献,填补了考古学领域的诸多空白点。 |
相关阅读:
- [ 05-06]敦煌莫高窟率先数字化文保 守护者生活如僧侣(图)
- [ 01-14]敦煌莫高窟80个洞窟实现数字化处理获“永生”
- [ 10-07]敦煌莫高窟推新参观模式应对黄金周超大客流
- [ 05-19]中国多处世界遗产地人满为患 亟需测定游客承载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