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舆情监测误区:发现问题急于“灭火”而非解决
2014-06-25 08:46:26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舆情监测到底“为了谁” 毫无疑问,作为政府部门了解和体察民意的新途径,舆情监测正成为一种趋势,也将成为政府的一种工作常态。从根本上说,其功能是通过了解民意来发现和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政府利用网络和科技手段,自觉服务民众、接受监督的一种新途径。 近年来不少案例都显示,政府部门不重视、不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往往会在事件处理中处于被动。今年发生在南京的“护士被打瘫痪”事件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当此类消息在网络中疯传时,有关部门并没有立刻发声;而待政府终于发声时,网络舆论早已呈一边倒局面,以至于无论相关部门发表什么声明,还是公布完整视频,都已无济于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相关部门虽然对舆情监测热情很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 这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把舆情监测作为“监控”手段来使用: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正确解决问题,而是如何“灭火”。 “监测不是监控,删帖更是政府的一种懒政行为。”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说,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处置的科学体系,是现在政府需要学习的课程,没有权威的渠道发出权威的信息,常常是引发网络舆情乱象的原因。 也正是由于对舆情认识的偏差,让删帖、刷帖等行为形成了产业链。去年12月北京警方查处的北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就是从事有偿删除网络信息服务的专业公司。 此外,政府部门购买相关平台和服务的透明度,以及花钱多少的合理性,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某县一位宣传部干部就对记者坦言:“这个东西值多少钱我们根本没数,但领导要求必须把舆情监测做起来,我们只能买相对信得过的大企业或者大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至于价钱多一点少一点,倒是次要的。”记者了解到,在少数地方,的确存在利用舆情监测不透明现状中饱私囊、暗箱交易等问题。 舆情监测不要“跑偏”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试水舆情监测市场的既有依托于高校的研究机构和依托于权威媒体建立的舆情服务与监测机构,也有很多专业公司、公关公司涉猎其中。 在段赛民看来,目前的网络舆情培训、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现在提供网络舆情服务的市场门槛很低,很多机构都在做,但市场上缺少对于网络舆情服务的科学认识。”段赛民说,很多公司只想着赚钱,难免出现“跑偏”的情况。 江苏镇江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经验丰富,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这些新闻发言人眼中,目前社会上不少舆情监测机构的水平实在有些“拿不出手”。 因此,建立舆情行业的技术标准,塑造健康的职业道德伦理,已经成为舆情监测行业迫在眉睫的事。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邵晓莹说,有关部门应该首先建立一个规范,然后还要出台相应法规的配套,“这个步子不能慢,和舆情监测一样,慢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被动。” 段赛民表示,这种规范的建立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舆情监测机构形成一种共识。“什么样的处置措施是科学有效的?哪些又是不合理的?现在很多领导知道删帖没用了,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办才有用。”段赛民说,真正具备决策权的人对网络舆情应对是否有科学认识,往往成为网络舆情应对的“胜负手”。 在很多网友看来,政府重视舆情监测是好事,但别“念歪了经”。 邵晓莹表示,现在有些基层政府部门遇到网络舆情第一反应是“怕”,第二反应是“捂”。“这都不是正常的应对方法,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处置的科学体系,对民众的正当诉求要尽快解决,对暴露的问题要及时查证,对传闻要予以及时调查回应,对造谣中伤要严厉依法打击。”邵晓莹说,只有这样,这条沟通政府和民众的网络渠道才能真正畅通。(记者刘巍巍)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