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院士制度“剪枝”:学术导向有利选拔尖子
2014-06-21 07:13:3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社会关注 广泛好评 尽管我国科技队伍是世界上最大的,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我们在科技队伍上也面对着严峻挑战,就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大师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而新章程的出台正好顺应了这一新形势与新挑战。 新章程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突出了学术导向,减少了不必要的外部干预,并有助于选拔和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优化院士年龄机构和学科布局,因而受到了包括广大院士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好评。 “修改后的章程,体现了中央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精神和要求,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提出的‘真正守住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凝聚了院士的共识。”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同时强调,章程的顺利通过说明了广大院士对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支持和认可。 周济在院士大会上表示,这次改革将强化学术导向,减少行政干预,使院士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定位,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院士制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认为,新章程的修订,体现了“去行政化”的方向。而王小谟院士也说:“这次章程修订取消了部委、地方和集团的推荐。这个方向是对的,尽可能减少行政的色彩,把可能产生腐败的情况降到最低。” 中国科学院李真真研究员在系统梳理中国院士制度发展的历程后,撰文指出:“相比西方主要国家的科学院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中国的院士制度的历史并不长,正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院士制度将会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并将继续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贡献巨大 前景光明 当前社会上对于院士和院士制度有着一些批评和质疑的声音,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当前,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受到了复杂的外部因素影响,院士增选也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尽管如此,不容忽视的是,院士制度对于我国科技进步曾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院士制度在推动中国科技界出思想、出谋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我看了不少两院的咨询报告和院士们的建议,从报告字里行间,从建议的思考研究中,都能体会到院士们忧国忧民的情怀、求真务实的精神。”他还高度评价了两院院士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优化国家决策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曾多次参与两院院士增选和咨询工作的潘家铮院士撰文指出,“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乃至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实行院士制,院士制度在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中起到良好作用。” 回望历史,一批批院士在中国实现科技跨越性发展,“向科学进军”的前沿阵线矗立起一座座丰碑。 正如周济指出的,“从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从西气东输、特高压输电、超临界发电,到高性能计算机、下一代互联网,从超级杂交稻,到重大疾病防治等,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无不凝结着广大院士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笔者亲眼目睹了一些已是耋耄之年的院士,仍然宵衣旰食地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或竭尽所能跟踪科技前沿,或为中国科技发展摇旗呐喊、汇聚力量。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令人感佩。 优化院士队伍的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科学家比例,并非一两次增选所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院士制度改革像科学研究一样,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抵达更理想的境地。 当然,有些专家也提出,本次院士制度改革在某些方面带有粗线条色彩,还需在充分讨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但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做长期的、扎实的工作,好在这次改革终于迈出了坚实而关键的一步。 |
相关阅读:
- [ 06-20]院士专家“6.18”项目签约
- [ 06-20]闽籍院士韩家淮走进福大作报告
- [ 06-19]南平市新增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