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应妮)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18日在京表示,非遗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评估制度等12方面问题是文化部目前正在关注的。 作为今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之一,由文化部主办的“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17、18日在京举行。 在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和由此带动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取得全面协调发展的同时,保护与传承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新的挑战。这一论坛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现实而举办。 辽宁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坦言,中国的城镇化按照几何基数在增长,但同时古村落也是几何基数消失的,城镇化进程中非遗的保护必须要注意进程。他认为非遗的依法保护绝对不能一刀切、一个样,希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尽量细化,可行性强一些。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美所副所长邱春林提出四点建议,即城镇化应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断了文脉;城镇化应重视业态的多元化,在信息科技、机械科技为主体的结构当中,留下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性地用好非遗资源,再造有文化特色的城镇;文化生态实验区的非遗和相关联物质文化遗产,要落实整体保护原则。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则认为:为了保持一个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宁可是小众化一些、观众少一点,也要把原汁原味的东西保护好,使得文化多样性这样一种生态得以保持。他以刚结束的非遗展演为例,请来了川剧的昆腔来恭王府演出,“为什么请他们?一是让大家知道昆剧是百戏之师,昆剧对地方戏的影响要让人看到;二来,现在一提川剧就是变脸,实际上川剧是绝代佳人,变脸只是这个佳人的指甲盖,我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文化部目前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集中在12个方面,即非遗保护与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改进,非遗主题与表现形式的拓展与丰富,非遗衍生品的开发,非遗的展示,非遗代表性传人和保护生产群体的培训与培养,非遗抢救保护成果的利用和传播,非遗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非遗民间工艺的共公传承和生存空间,非遗保护生产的国际合作的拓展与深化,非遗项目可持续的评估制度,开展非遗保护法的执法检查以及新一轮的非遗普查问题。 他表示,中国现在已经评了1900多个非遗传承人,在世的有1700多个,非遗的项目有1300多个,这些项目的保护情况是需要评估的,因此要建立评估制度,对入选的非遗保护项目定期开展评估,发布评估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还将联系相关部门开展非遗保护法的执法检查,对保护不力的,至少要撤出名录。(完) |
相关阅读:
- [ 05-30]22家手游公司被文化部点名 手游高增长恐终结
- [ 05-19]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博物馆是历史文化记忆的宝库
- [ 05-19]台学者轰龙应台打个人广告 “文化部”回应绝非事实
- [ 05-19]台“文化部长”龙应台:上任时已弃香港居留权
- [ 05-15]文化部首次发布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