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昌6月14日电(记者程迪 袁慧晶 张卉)6月14日,第9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千年瓷都景德镇举行。御窑厂遗址考古现场发掘、清代镇窑点火复烧以及仿明代葫芦窑开窑,景德镇市用实际行动诠释“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主题。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基因”,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宅”在博物馆库房中秘不示人的静态保护方式已经落伍了。文化遗产只有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发生联系,才能真正“活”起来。 文化遗产融入旅游 传统文化焕发活力 “古戏台上,傩舞、徽剧、戏曲,引人驻足流连;鼓吹堂里,鼓吹、唢呐、锣鼓,乡土气息浓厚;百工坊内,甲路纸伞厅、民间剪纸厅、有鸿徽雕厅,民俗展演异彩纷呈……”这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所设的“徽文化大观园”里的情景。 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婺源,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不仅有徽剧、傩舞、抬阁等古戏剧、古音乐、古舞蹈,还有砖雕、石雕、木雕、歙砚制作等传统工艺。近些年,婺源在旅游景区向游客表演和展示民俗文化,既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也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在北京、南京、西安等文化遗产遍布的城市,人们也在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和现代文明的融合。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北京南锣鼓巷,保存完整的元大都里坊历史遗存、街坊邻里们照常居住的老北京胡同、各色现代小店、酒吧等古、近、现代元素和谐共处,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街区之一。 “这种活态保护的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与其让这些文化记忆的承载物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沉睡,不如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人们的合理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梅联华说。 生产中保护和传承 古老生产线迎来新商机 在瓷都景德镇有专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内,重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线——中国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群,作坊群邀请非遗传承人长期坐镇,现场展示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等景德镇传统名瓷的制作,将其变成“活”的博物馆,引来游客纷纷驻足赞叹。 景区内展示有宋、元、明、清各代古窑,几乎每年进行复烧开窑,既让游人了解古代陶瓷烧成工艺,也让古老的古窑营造技艺、陶瓷烧成工艺以及把桩、驮坯、架表等手工技艺在动态生产中得到传承延续。 在景德镇陶瓷工业园内,唐英大道以北尘土飞扬,一片占地1000多亩的区域正在施工。今年开始,景德镇市政府在这里打造集聚知名手工制瓷作坊的“名坊园”。目前一期工程已有近30家企业入园。 “我们打造‘手工之城’,是想保护并传承景德镇最值得骄傲并向世界推广的东西。”景德镇陶瓷工业园管委会主任高唤虎说:“原来手工制瓷企业和作坊散落在景德镇各处,难成气候。而集中在一个地方,不仅有利于相互交流切磋,也能吸引国内外各种观点,在传承中得到创新。 与时俱进改良工艺 “城南花灯”走向世界 对于许多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生产性保护是不少地方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而为了更好地走向市场,非遗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创新。 南昌市青云谱区城南村的史克滨,有着一手祖传的制作龙灯的工艺绝活。多年来,史克滨潜心研究地方灯彩文化特色。在祖辈传统扎制的基础上,他大胆创新、精选材料。制作工艺由早年的木板加竹篓外裱糊这种一人完成的粗放加工,发展为包含模具、竹编、裁剪、缝纫、印染等100多道序的专业化操作,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 “在过去,龙灯骨架大多由竹木制成,对舞龙者的体力有一定要求,还常常在运输过程中损坏。”史克滨说,他大胆启用了泡沫海绵制作龙头、龙鳍,塑料制作龙骨,这样制作出来的龙,老、中、青、幼各个年龄层次均可使用,舞起来也更轻便灵动,运输也更为方便。此外,为了弥补了龙灯不适于夜间表演的缺陷,他还将新型节能的LED灯管应用于龙灯的亮化上。 史克滨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使城南龙灯开始走向世界,进入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市场。 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杰说,“非遗走市场”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承载文化记忆之外,拓展其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让大众群体更容易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进而引发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欲望。(沈洋参与报道) |
相关阅读:
- [ 05-22]彭丽媛邀多国领导人夫人逛豫园
- [ 05-15]单霁翔: 打造“平安故宫”头疼在“宫外”
- [ 05-13]保护非遗传承责任大 剑河县43名非遗传承人充电忙
- [ 05-0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宁梵呗颂唱常州佛教文化节
- [ 04-19]2014中国文化遗产日落户景德镇 打造“活起来”的遗产
- [ 04-08]博鳌亚洲论坛:让与会代表感受海南清新空气
- [ 04-07]近20万民众清明假期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
- [ 03-26]探访河北定州“子位吹歌”艺术学校:8名老师剩3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