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媒体揭农村设宴陋习:夫妻年龄相加66岁也请客操办

2014-06-09 20:23:06 屈丽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蓝晓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如何遏制农村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来自辽宁省北镇市的调查

高考刚刚结束,笔者在一些农村地区发现,一些酒楼饭庄又开始“磨刀霍霍”,准备举办一场又一场能带来效益的“升学宴”。

家里有婚丧之事,摆酒席对亲朋好友的关心和帮助进行款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如今,由于受拜金主义和官场腐化风气等的影响,这一传统习俗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日益衍化成为名目繁多的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不仅婚丧,孩子满月、高考升学、参军、祝寿、乔迁、店铺开业,都要大摆宴席,甚至母猪产仔儿都要请客设宴操办一番。一些农民实在找不出操办事由,竟想出夫妻年龄相加66岁或者80岁也请客操办。本来纯朴的民风不知不觉变成了“送钱敛财”的恶俗。广大群众既感负担越来越重,又如身陷怪圈无法摆脱。

治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成为百姓最大的期盼。但如何斩断操办随礼链,改变这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恶习,辽宁省北镇市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尝试破解这一难题,规范操办活动。

一是规范公职人员操办,示范影响百姓。党风政风影响社风民风。公职人员既受国家廉政纪律约束,也是操办随礼风的受益者,其言行在百姓中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北镇市以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为契机,于2013年12月初制定了《关于规范公职人员操办婚丧事宜行为的规定》,明确,操办婚丧事项要简办,移风易俗、厉行节约,婚礼宴请人数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婚礼或殡葬车队不得超过10台;不准操办婚丧事项以外的任何喜庆事宜,不准参加非直系亲属(三代以外亲属)婚丧事项的操办,也不准暗中收送礼金和礼品。对违背者追究纪律责任,收缴收受的礼金及礼品,同时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其单位领导责任。规定出台后,公开了受理举报电话、电子邮箱,加强了检查监督,公开处理了8名顶风违规人员。

二是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今年1月初,北镇市纪委监察局发出《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一封公开信》,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宣传车、橱窗、广告栏等载体,大力宣传大操大办对社会和家庭的危害,倡导婚丧事项简办,宣传移风易俗、厉行节约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同时,组织千名干部走村入户,现身“说法”,为群众打开“心锁”。一些党员、团员率先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取消其他喜庆事宜的操办。春节期间,全市取消祝寿类操办2830起。

三是组织群众自我管理,激发内生动力。元旦过后,北镇市纪委监察局借助村民自治办法,指导全市240个村(社区)起草了村民规范操办的村规民约,召开村民大会进行表决,选举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实行自我管理。城镇企事业单位由主管领导实行包保责任,分兵把守,各负其责。

四是加强检查督促。由市纪委监察局等单位组成6个检查监督组,不间断到饭店、婚礼城、宴会厅和村屯进行检查。定期通报检查情况,公开曝光被查处的典型案例。

通过规范操办活动,北镇市“叫停”乱操乱办5000多起,有128名“违规”村民受到教育,有56名基层干部因“失职”受到问责或追究。

但大操大办之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仅具有循环性、传染性,而且具有顽固性。一些干部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突然“规范”和“禁止”心里失衡,千方百计变通抵触。针对广大群众的“村规”没有法律支撑,缺乏刚性,对违规村民的处理有时引发争议。尤其眼下,高考升学宴风即将到来,对北镇市的规范操办行为构成严峻考验。

移风易俗非一日之功。培养树立正面典型,发挥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应把移风易俗、规范操办纳入“文明家庭”“文明村屯”建设,列入基层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同时,为满足群众“自尊”和“孝道”需求,应对考入高等学校和应征入伍青年,由单位和组织领导在人群集中场合进行宣扬,并以组织名义送上贺信,让其家人感到自豪;对年过八旬老人每年应进行走访慰问,表达组织关心和祝福,以此弥补人们不操办的心理平衡。

规范操办行为,树立社会新风,还需要各级文化、宣传等媒体弘扬主旋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坚持文明、鞭策愚昧;倡导勤俭,反对奢靡,传播正能量。(屈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