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极端高温提前“驾到” 应对需有“抗灾”意识

2014-05-30 07:07:52 滕军伟 王自宸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新媒体专电题:极端高温提前“驾到” 应对需有“抗灾”意识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滕军伟 王自宸

近期北方地区高温频频,多地提前进入“烧烤”模式。随着高温天气来临,消暑纳凉场所缺少、城市绿化不足等问题逐一暴露。在高温提前“驾到”,酷暑仍将持续之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注意!一大波热浪来袭!

5月26日起,华北、黄淮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东、河南、安徽中北部等地连续两天以上出现超过35摄氏度高温天气。多个省会级城市气温创下今年以来新高。各地“烧烤模式”陆续已经开启,不少网民调侃:“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

29日白天最高气温,北京南郊观象台41.1摄氏度、天津40.5摄氏度、石家庄40.9摄氏度,均突破1951年以来5月份最高气温极值。华北、黄淮等地超过35摄氏度高温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为26日以来范围最大。

29日下午3时,北京市烈日当空,“烤”了一中午的柏油路上泛起滚滚热浪。记者在宣武门附近看到,零碎的树荫下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几名快递员趁着签收的空隙,正大口喝着饮料。“太热了,我一天要喝3大瓶红茶,但感觉还跟脱水一样。”快递员小张扯了扯厚厚的制服,背上早已湿透。

高温来得猛更来得早。据中央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介绍,按往年记录,地处华北黄淮地区的济南,高温预警多集中出现于6月,今年提前至5月的情况在过去7年中相当少见,上次出现还是在2007年。

“这两天只要在外面跑,衣服就没干过。”从事销售代理工作的徐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工作需要,他每天在北京东西南北地跑业务,除了在地铁、客户办公室里凉快些,只要在户外,到哪儿都是一身汗。“这两天都流行问,在哪儿热乎呢哥们儿?”徐先生说道。

高温酷暑危害大

凶猛的热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笼罩多地,给各行各业带来影响。

【户外劳动者中暑增多】有网友反映,突然出现的高温天气让大家措手不及,相应的高温防护、补贴、措施都没有到位,使中暑、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猛增,建筑工人、环卫工作者、交警、快递员等深受其害。

【用电负荷加大,电力缺口加大】威海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单喜斌说,高温天气下,用电量增大,线路负荷加大,同时发电和输送能力下降,造成线路供需矛盾。而且,由于目前各地发电机组脱硝脱硫改造比较多,可运行装机容量不足,如出现用电缺口,有可能会采取有序用电、错峰用电等措施。

【高温不利小麦灌浆】农业专家介绍,近期的高温天气,对小麦生产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受温度偏高的影响,山东小麦抽穗期比往年提前了7天-10天。目前,黄淮和华北冬小麦处于灌浆乳熟期,干热风天气将对冬小麦产生不利影响。专家建议,做好麦田水肥管理,增加小麦抗衰能力,墒情偏差地区及时浇灌“麦黄水”,改善田间温湿条件,避免或减轻干热风危害。

应对高温需有“抗灾”意识

“可以看到,各地应对高温天气的措施仍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应急抗灾管理体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认为,国家有主管部门对防汛抗旱进行统一协调应对,但对突发性、极端性自然灾害天气的应急管理还比较薄弱,往往是气象部门负责预警,而防灾抗灾则由各单位自行其是,执行效果势必会打折扣。

“高温考验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应急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公民健康权利的保障水平。”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褚松燕说,当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于突发性灾害天气的应对,仍处于没有应急预案或有预案难执行的状况,高温“抗灾”意识亟待加强。

褚松燕说,突发灾害天气愈演愈烈,当前非常有必要制定相对统一的高温天气应急预案和标准。如国家层面可以对高温停工限定一个“高压线”,而各地以此为基础,根据地方实际出台预案,“总的来说是由国家政策兜底,保障公民健康权利。”褚松燕说。

顾骏、褚松燕等专家都表示,相应的预案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比如强调“谁发布,谁执行”“启动时机与周期”等等,让政府、公众、社会组织都广泛参与到突发极端天气应急管理中,才能实现灾害天气无灾祸。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