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当时16岁的衢州某林场临时工王德忠,因母亲急病,向24岁的同事徐红明借50元钱。生活同样窘迫的徐红明,二话没说拿出50元给他。 没多久,两人分开,失去联系。渐渐地,王德忠打拼出一片天,成了老板,他想方设法寻找徐红明,想还上50元,都没成功。 今年五月,在警方帮助下,王德忠终于找到了他称为“老哥”的徐红明。 昨天,两人终于见面,促膝畅谈。王德忠塞过去一万元,表示还钱,骑三轮为生的徐红明挡了回去,只收下了50元。 33年前,他的母亲急病 贫穷的“老哥”借他50元救急 王德忠是衢州常山人,1981年时他16岁。 父亲离世得早,母亲多病,家里穷,16岁的王德忠放弃没读完的高中学业,去邻县开化新口林场做起了临时工。从山上搬运毛竹和油茶果,每天干8小时赚1.5元。 在这里,王德忠认识了比他长8岁的常山人徐红明。因家境相仿,二人很谈得来,但王德忠一直不知道徐红明的名字,只是习惯性地喊老哥。 干的是重体力活,又在长身体,当时王德忠一顿吃五个大馒头,赚的钱仅仅够吃。 工作一个月后,常山家中的母亲生病住院,无钱治疗。火烧眉毛,王德忠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向徐红明借钱。 徐红明二话不说就拿出50元给王德忠。 50元,在当时能置办一件家当。因治疗及时,王德忠的母亲得救。 母亲出院那天,王德忠跑到林场扑通给徐红明跪下:“老哥,这笔钱我无论如何都要还。” “不急,不急,人都有为难的时候,等你有钱再给我。”多少年后,徐红明的这句话王德忠还记得很清楚。 在林场工作了大半年,王德忠去了别的地方,二人就此作别。 “我一定会还你钱。”临别时,王德忠哭得像泪人一样。 遗憾的是,少不更事的王德忠,分别时也只记得老哥叫“红明”,却不知道是哪两个字。 两人失去联系,他做生意发了财 几次想找到“老哥”还钱,都没成功 那时候也没手机,家里也没电话,分手没多久,两人就失去联系。 王德忠的事业顺风顺水,和妻子一起去广东做生意掘得第一桶金,又返回浙江做教育产业。如今,他定居杭州,在杭州、衢州市区、常山县都有产业。 徐红明家境一般,但一双儿女如今已成家立业,自己在常山也买下了房子。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老徐很知足。 事实上,这些年来,王德忠一直想着要找到徐红明把钱还上。可王德忠只知道老哥名字的读音,是常山龙绕乡人——两人分开后这个乡还被撤并了,因此,尽管他一直托老家的人找,也没找着。 最近几年,王德忠夫妇好几次回老家亲自打听,依然没找到。 求助警方,老兄弟终于相见 “老哥”将一万元挡回去,只收了50元 2014年5月17日,王德忠和妻子从杭州回到常山,这次他们决定求助公安。 常山县公安局新都派出所民警,听了王德忠的讲述后很感动,立即帮他查找。 由于王德忠不确定徐红明的姓氏,提供的姓名也只是同音字,民警只能用模糊查询的办法,在数据库查找到十几个人,又根据年龄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了一名常山球川镇人。 而这个在球川镇上踩三轮的老人,正是王德忠要找的徐红明。 5月23日,分别33年的好兄弟的手握在了一起。 当天中午,王德忠夫妇请徐红明吃饭。 “当年要不是你借我那50元钱,我现在不知道咋样。老哥,今天我来还钱了。”王德忠掏出一万元递给徐红明。 “这是应该的!我只拿50,其他你拿回去。”徐红明无论如何不肯要这一万元,硬是给推了回去。 王德忠泪流满面:“老哥,我永远是你兄弟,你有困难我绝不含糊。” “他现在骑三轮车,有时也在工地干活,但他的一儿一女都挺有出息,日子过得很圆满。这真是善有善报。”王德忠说。 |
相关阅读:
- [ 05-07]16年前陌生校友救急400元 如今他寻来还3000报恩
- [ 05-05]厦门将搭建“救急难”平台 实行一站式救助模式
- [ 04-24]“小便幼童”成负面标签 美华人妈妈支招救“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