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习近平学调研:“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
2014-05-15 06:35:13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警醒调研“不实”之风 “实”就是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 ——摘自《之江新语》:《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篇 【镜头】下党乡是宁德市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为了去下党乡调研,习近平一行在崎岖山间古道上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下党村。下党乡党委、政府临时在鸾峰桥边的王氏祠堂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大家就围坐在小板凳上开会。午饭时,习近平一行移到鸾峰桥上用餐,简陋的饭桌、椅子就摆在廊桥上,边吃边谈。 “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地方,很少能见到这么大的官,大家以为他会很讲究,没想到他一点架子都没有。穿一件白衬衫,很朴素,午饭配的是乡下人吃的青菜、小笋、田螺,他也吃得津津有味。” 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回忆。 为了摸清真实情况,下午3点,习近平一行离开下党村,走羊肠小道、过独木桥、攀峭壁岩石,途经溪后、下屏峰等自然村,步行10多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到达临近的芹洋乡溪源村。一路上路险坡陡,且荆棘杂草丛生,他们拿着柴刀将挡在路面的荆棘、苇秆劈除。抵达芹洋乡时,已是夜幕降临。经过仔细调研,第二天,习近平才在寿宁县政府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那天,下党乡帮扶工作是重要议题,当场拍板决定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40多万元用于建设水电站,尽快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一下子拿到这么多钱,乡干部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着,都在想怎么用好这些钱。” 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回忆说。 【小编点评】个别领导干部贪图安逸,认为下基层累、到乡下苦,习惯于坐在办公室,“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遇到问题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认为一个电话、一份传真、一封邮件就可以把基层情况摸清。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定要警醒“不愿调研之风”,调研不“实”之风。 警醒调研“不深”之风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镜头1】钟雷兴回顾了习近平同志下基层的一个案例:那时候,宁德寿宁县下党乡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没有公路,只有一条非常窄的土路,土路上还长满了杂草。前面走的人必须用木棍挑开才可以看到路。当时,习近平同志说,没有看到群众就不算下基层,脚要走到群众中。坚持带领领导干部到下党去。 下党乡还没有办公楼,办公地点就设在农家大院,干部和农民吃住一起。吃饭时,没有桌子,大家就寻了一个遮阳的廊桥,习近平同志就和大家一起站着吃。 【镜头2】“地僻人难行”的下党乡成为习近平牵肠挂肚的边远贫困乡镇,而杨奕周也成了他时常联系的“草鞋亲戚”。 杨奕周的女儿杨世凤回忆,无论是在福州、省里,还是在浙江、上海任职,习近平多次通过秘书打电话到家里,询问下党乡脱贫发展情况,关心老杨的家庭状况。2007年1月,杨奕周患病住院期间,习近平特地嘱咐秘书代他前往医院探望。当年6月老杨病逝后,习近平还特地发唁电表示慰问。 群众,在习近平心中有着最重的分量。基层,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三进下党乡,是习近平心系贫困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小编点评】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自认为在基层工作过,平时掌握的信息量多,对基层情况熟,用不着下去再搞调研。有的领导认为自己见多识广、知识渊博,什么情况都懂,无须下去调研。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总认为抽不出时间到基层,舍不得花时间去调研。事实上,领导干部即使出生在农村并不一定了解农民,工作在基层并不一定了解基层,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一点。事实上,调查研究应以群众为师,正如有学者说的,要善于跳出“包围圈”,与群众零距离接触,撤掉“过滤网”,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话,脱去了“外包装”,看到的是不加粉饰的现场;移开了“摄像头”,感知的是群众的真实情绪。并与群众做朋友,只有置身这样的情境中,真话就能听得到,问题就能把的准。招数才能谋的实。 |
相关阅读:
- [ 05-14]习近平会见巴基斯坦参议院主席布哈里
- [ 05-14]国台办解读习近平对台“四个不会”原则(图)
- [ 05-14]巴西总统邀习近平亲临观看世界杯决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