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概念,指出生于1980年—1989年的青年一代。80后的出生与成长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注定这代人成为有着显著特点的一代,我国独特的转型过程在他们身上得到鲜明呈现。因此,有关80后的研究和讨论,既是对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认识和思考,又是对全球范围到来的现代性的认识和思考。 80后青年的总体特征 据统计,我国80后总人口约2.2亿,其中大学生4000万,独生子女5000多万。较之于其他世代,80后青年有如下总体特征。 首先,出生人口的减少直接增加了他们的受教育机会。数据显示,80后群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17.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 高等教育的普及不仅增加了80后的人力资本,而且也改变了他们的生命历程,最为明显的是结婚年龄。数据显示,20—29岁未婚人口中比例最高的是本科,其次是专科,这意味着受教育年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青年期过渡到成家立业的稳定阶段的时点。 其次,与其他各代相比,在就业人群中,80后农业就业比例大幅下降,在非公机构中的就业比例较高。数据显示,80后就业人口中,约有55.7%在非公机构工作。 第三,与其他几代相比,80后的流动人口比例相对较高。数据显示,目前在区县内流动的比例为11.2%,在省内流动的比例为7.4%,在省际流动的比例为12.4%,合计约有31%的流动人口。 此外,与其他各代相比,80后群体中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较高。数据显示,80后群体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的比例高于之前几代,不使用互联网浏览信息的不足半数,而几乎每天浏览互联网的占19.2%,经常浏览互联网的比例约31%。 总体来说,相较于之前几代,80后青年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多的人在非公机构就业并处于流动状态,更擅长使用互联网获取和交流信息。这些特征与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转型进程密不可分。 80后青年与时代紧密相联 当前,80后群体正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曾一度饱受争议和指责,但也随后备受认同和赞扬。理解80后,应把目光投向其出生成长的时代环境,研究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和环境如何塑造了80后。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懂得80后,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观察、理解这个时代。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80后是脱离了计划经济的保护、需要依靠自身力量立足的第一代。转型期社会结构的体制变迁与青年发展的个人轨迹交织在一起,成为他们“压力山大”的重要原因。例如,城镇化带来的住房压力和通勤压力,高校扩招及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以及价值观变迁造成的人际关系焦虑和婚育压力等等。 “独生子女”是第二个影响80后生命历程的重要因素。独生子女政策给这代人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使他们受到了长辈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不过,蜜罐里的童年并不能减轻他们成年后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由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成为他们最重要的后援。因此,如果只看消费和就业领域的“啃老”“拼爹”,而不见背后的社会成因,也不看这代人在其他社会领域的作为,就会导致对他们不愿长大、缺乏担当的消极评价。 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格局也对80后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生和进城务工人员是80后中两大基本子群体,但他们的生活情况完全不同,很难一概而论。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为青年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自我展现的舞台,这些伴随改革深化开启的社会空间和话语空间,使这代人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面对这样一个多样的群体,有些媒体对他们的报道追求眼球效应,难免有失偏颇。 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变革是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与西方几百年前所经历的现代化不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我们面临的不仅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有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较量。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互相激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代人有时会处于一种矛盾、不安和迷茫的境地。80后各种集体怀旧风潮,就是表现。 |
相关阅读:
- [ 05-10]中国部分“80后”父亲给妻子过母亲节
- [ 05-09]80后男孩履行与母亲生前约定 携母亲照片环游世界
- [ 05-08]80后女基金经理玩砸“老鼠仓” 赔钱又被抓现行
- [ 05-07]在京的榕80后女生 建微信讲述有人情味的三坊七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