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失联客机搜索无所获 分析称卫星革命势在必行
2014-05-08 10:15: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
分享到:
|
这个问题不是始于飞机,而是始于跟踪飞机的卫星。例如“哨兵-1A”(Sentinel-1A)号卫星,重约2.5吨,造价4亿美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需借助上世纪60年代苏联设计的火箭发射升空。其数据存储容量相当于七部iPhone手机的存储量。 这个来自台式电脑时代的老古董是在何时被送入轨道的呢?今年4月3日。体积巨大、价格昂贵、用火箭发射、几乎没什么计算能力的卫星,如果用于广播系统也许还说得通,因为在那种系统里,一颗卫星要向大量物体(比如电视机)发送同一个信号,可是它们整体上太过昂贵,也没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 在互联网世界,有大量物体(比如飞机)会向一颗卫星发送大量信号。这就是为何大部分卫星能够反射电视信号、拍摄地球照片,或能发送信号驱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因。这也是飞机不能像拉出雾化尾迹那样源源不断地传送大量飞行数据和定位数据的原因,手机和无线传输信号不能从三万英尺(约合9000米)的高空抵达地面,所以飞机必须有能力向卫星发送讯息——而那些卫星在无法经济地处理网络数据的同时,还是被设计来和旋转的碟形天线交换信息的,而此类天线是无法加装在飞机上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相当简单:我们需要新的卫星技术。这种技术正在涌现。富有的私人投资者和才华横溢的青年工程师正在用他们的发明把卫星拖入21世纪。这些发明包括重量轻至三磅的“纳米卫星”组成的“集群”;用名为“超材料”的先进物质制造的扁平细薄的天线;还有用软件引导无线电信号的“波束合成”技术。 今年1月9日,一家名为行星实验室(Planet Labs)的旧金山初创企业把由28颗微型卫星组成的卫星群发送到了太空中。此类技术的首次应用是给地球拍照,不过,它也能用于接收加装在飞机上的新型“超材料”扁平天线发送的数据流。目前已有数十种新型卫星技术面世,有无数途径能融合它们。 卫星革命不仅限于飞机领域。风险投资人戴维·考恩是Skybox Imaging公司董事会的成员,这家公司在制作220磅的“微卫星”。他称卫星革命的未来是一种“行星意识”。把卫星传感器网络提供的数据和从手机、汽车和飞机等物体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将给我们提供全面不间断的、不断更新的世界图景。每个人都能看到世间万象,从庄稼的种植到交通堵塞,再到军队的入侵行动和冰盖的融化,无所不包。无影无踪的飞机将成为过去。 |
相关阅读:
- [ 05-07]美国4天内2架客机飞行中出故障 均安全降落
- [ 05-06]乌克兰顿涅茨克国际机场暂时关闭
- [ 05-06]MH370残骸尚未找到 媒体盘点马来西亚N个否认
- [ 05-06]李克强与埃塞总理、非盟主席参观中国铁路航空展
- [ 05-05]中澳马就MH370举行发布会 称新阶段搜寻范围更广
- [ 05-04]守望生命——中国政府积极应对马航客机事件
- [ 05-04]海军竺可桢号赴南印度洋执行马航客机水下搜索任务
- [ 05-04]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多国合作搜寻马航客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