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四步走”见证中非建交50年 友谊历久弥坚
2014-05-05 07:16 孙彦然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
分享到:
|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首次访问非洲50周年,历经岁月洗礼,中国和非洲的发展焕然一新。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峰分析了中非发展的4个阶段,称这“四步”见证了中非半个世纪的友谊历久弥坚。 新华社发 □阶段一 1949—1965 中非官方外交的发端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国家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况之中,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限制,致使中国在扩大外交方面受到影响。直至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官方外交才有了突破。 ■重要事件 ◎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万隆会议 1955年4月,来自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尼万隆参加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外交代表团由周恩来、陈毅等组成。周恩来在会上做了几次重要的发言,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与会国家的一致认可。 ◎1956年5月,中国同埃及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在万隆会议精神和中埃建交良好氛围的推动下,截至1963年12月底,中国先后同非洲独立的1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63年12月—1964年2月,周恩来等时任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10国 此次出访作为中国领导人访问非洲的“开山之旅”,开启了中非正式交往的新篇章。目的地国家包括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 ■历史回眸 周总理: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万隆会议第一天议程结束时,伊拉克代表团团长公开批评“共产主义”是一种“颠覆性的宗教”,说它“在阶级和各民族人民之间培育仇恨”,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他的言辞让会场气氛高度紧张。第二天,与会人员中的反共声浪愈演愈烈。原本不打算发言的周恩来总理决定,要在下午的会上做一个补充发言。 翻译浦寿昌回忆:“总理在会场上起草了一个两千字的详细提纲。上午散会后,总理根据提纲口述,我笔录。”仅用一个半小时,一篇2500多字的发言稿就写成了。浦寿昌感叹:“不仅内容好极了,而且文字也好极了。” 当天下午,一袭灰布中山装的周总理走上讲台,开腔第一句:“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声震四座,使得刚刚还剑拔弩张的会场气氛,陡然一变。他说,虽然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客观存在,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总理一席话过后,会场上楼上楼下、来宾席、记者席同时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美国记者鲍大可在文章中提到周恩来的演说时,评价道:“他的发言是前两天公开会议的高潮。” |
相关阅读:
- [ 05-05]中非友好合作将如何“升级”?更多惠及非洲民生
- [ 05-05]李克强:要把中埃、中非关系列车升级为高速列车
- [ 05-05]李克强:深化中非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
- [ 05-04]李克强首访非洲四国将为中非合作开辟巨大空间
- [ 05-04]李克强将访非洲四国 构筑中非合作新框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