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6年,近700万字《杜甫全集校注》出版 《杜甫全集校注》收录杜甫的全部作品(二十卷诗、二卷文赋),每首诗(文)又分题解、注释、集评、备考、校记。以《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校以十四种宋元刻本及明抄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又以《太平御览》等参校。附年谱简编、传记序跋选录、诸家咏杜、诸家论杜、重要杜集评注本简介。《杜甫全集校注》是全面整理杜甫诗集的集大成成果,其出版对于杜诗研究,唐诗研究乃至古典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杜甫全集校注》初读记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萧涤非先生与杜诗校注 萧涤非先生(1906-1991年)早年研究汉魏乐府,中年后专治杜甫,1956年出版《杜甫研究》二册,上册通论,研究杜甫生平和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下册诗选,对杜甫代表诗歌200多首作详尽的注释解读,是古典诗歌选本之典范,也因此奠定了萧氏在杜诗研究领域的地位。《校注》的设想从1976年提出,1978年立项,随即展开工作。在萧先生指导下,校注组在研读杜诗的同时,一是检阅元、明以还诸家别集、诗话、笔记、丛谈、杂著等书,摘录有关杜诗资料,力求其全,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以备检索;二是广事搜求海内外杜诗版本、注本,历时6年,得以大备。同时,校注组还沿着杜甫当年的行迹,赴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对照杜诗,作实地考察。将全书设想、体例印发全国有关专家征询意见,并于1984年试印样稿,到杜甫故里召开样稿审订讨论会,达成共识。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努力,就在全书进程过半之际,因主编去世,合作诸人因分工、进退等分歧,致使编纂工作停顿了近20年之久。我虽然对具体内情不甚了解,但知道的是2009年山东大学徐显明校长推动重启编修,学校成立此书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提供经费和人力支持,方得完成。全书出版时署名:“主编萧涤非,全书终审统稿张忠纲,副主编廖仲安、张忠纲、郑庆笃、焦裕银、李华。”显得很特别,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实际责任人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尊重。张忠纲教授今年75岁,在老师去世20多年后,终于能完成老师未竟的事业。他在《统稿后记》中用“余生也有幸”表达自己的心情,他的努力值得尊敬。 《校注》之后的杜甫研究展望 由于杜甫诗歌之博大精妙,历代研究之汗牛充栋,杜集不可能如其他著作那样地采取会校会注会评的体例,将各家见解全部包罗无遗,只能选取最重要的创见,当然不免会因读者之阅读需求和学术立场不同而会有不同认识。我也无意强作解人,仅想在此期待,因为本书的出版,将千年以来杜甫研究的主要见解陈列出来,今后的研究应以本书为起点,将杜甫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 就我所知,就在本书定稿期间,清华大学谢思炜教授完成《杜甫集校注》,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日本京都大学兴膳宏教授近年组织读杜会,有志将吉川先生中辍的《杜甫诗注》全书完成。由斋藤茂、下定雅弘、芳村弘道等教授共同承担的杜诗全译工程,预计将于明年截稿。这些工作与本书一起,会引起一段时间内杜甫研究的热点。 《杜甫全集校注》应该会带动有关杜甫的一些新的学术编纂。为体例所限,此书以清末以前笺杜著作之总结为主,近代以来的学术见解仅采纳很少一部分,海外的研究基本没有采及。这些都有待作新的总结。 近代以来因为敦煌遗书、域外善本和出土墓志的大量发现,为唐代文史研究带来全新的气象。本书有部分的采据,如前云《韦济墓志》的利用即为一例。有些已知还没有在校注中予以表达。如洛阳近年出土《郑虔墓志》载其卒于乾元二年(759)九月,比前人根据杜甫《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所定广德二年(764)要早5年,当然会引起一系列诗作编年的重新确定。张忠纲《统稿后记》已注意及此,认为《所思》原注“得台州郑司户消息”,当然应该写于郑虔生前,不会如旧说系于上元二年(761)。然而问题在于当时诸人天各一方,杜甫得到郑虔消息的时间很难确定,可能在当年,也可能在几年后。因郑虔还牵扯到苏源明,杜甫最好的两位朋友应为同一年去世,但苏又似乎在郑去世后两年还因代宗即位而改名。存疑而保留旧说,不失为慎重的处理。 即便如杜甫这样研究得相当彻底的作家,无论其生平和作品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比如他的早年经历,他的母系亲属,其妻杨氏的家族情况,晚年离蜀后曲折行踪的原因,都还有待深究。近代以来出土唐代墓志近万品,不少与杜甫的交游有涉,也有待梳理。我在30年前曾撰文《杜甫为郎离蜀考》,将杜甫入严武幕府任节度参谋和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分开来解说,认为欲入朝而离蜀,因为生病滞留峡中而改变行程。当年张忠纲先生曾撰文商榷,我们因此而相识结交,但学术见解都没有妥协。我认为,《去蜀》“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若作于离蜀初,似乎杜甫当时就有入湘的准备,无法解释一路之犹豫彷徨,似应在入湘后作。这当然仅属一家之言,举此说明杜诗的编年其实还有许多再斟酌的空间。其他大者如李杜齐名的形成过程,杜甫在中晚唐诗坛的影响,杜甫诗歌的典范意义,杜甫与中古诗歌的转型,杜甫与宋诗风格之形成,小者如杜甫诗中所涉名物制度,语词解读,句型变化,诗律通变,与杜甫相关之人物命运,杜甫所见之山川地理,杜甫所涉之大小杂事,都还有很大开拓空间。 |
相关阅读:
- [ 02-27]以文化为名的喧嚣中,被绑架的是什么
- [ 12-04]英国首相卡梅伦成都参观杜甫草堂 品蓉城盖碗茶
- [ 10-30]十八届三中全会11月9日召开 土地改革成焦点
- [ 07-30]情怀与制度 一个不能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