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 环球要闻 > 正文

乌克兰局势严峻 东西“双城记”引发危机

2014-04-28 08:08  刘畅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蓝晓梅 黄晓夏  
分享到:

\

20日,利沃夫市民在市中心广场祭奠死去的示威者。刘畅摄

【环球时报赴乌克兰特派记者刘畅】4月的乌克兰,东部重镇顿涅茨克频繁上演亲俄武装与政府军拉锯热战的同时,《环球时报》记者来到少人问津的乌西部古城利沃夫,这里的人们正深情悼念死在基辅独立广场上的示威者,正是这些示威者逼走了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这就是东西对立的乌克兰,充满历史与现实的分裂。这种分裂和独立23年来的经济失败共同作用下,滋生着乌克兰的地区分离情绪。但记者从东到西一路采访众多不同意见的乌克兰人后却发现,这片土地上大多数人仍支持统一。而无论东部还是西部,双方更大的共同点是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作为俄罗斯与西方的战略争夺要地,乌克兰走出一条独立道路的前景看来还很渺茫。

引发危机的东西“双城记”

首都基辅的4月细雨连绵,从横跨基辅东西两岸的第聂伯河大桥上看去,河道非常宽阔,两岸一连串森林般的公园伸向远方。车行至此,陪同《环球时报》记者的乌克兰司机布尔多施不禁念起作家果戈理的经典篇章,他自豪地说,俄国大文豪果戈理就是土生土长的乌克兰人。他用英文念了果戈理的一句话:“天下没有一条河流足以与它匹敌,没有一颗星星能逃出它的怀抱,除非已在天空熄灭。”

第聂伯河是历史上东西乌克兰的分界线。东西乌克兰概念的起点是1667年《安德鲁索沃条约》,当时不敌俄罗斯的波兰军队以第聂伯河为界,承认了俄罗斯对东岸的控制权。西岸则长期处于波兰-立陶宛控制之下。后来南部的哥萨克人崛起后,联合俄罗斯抗击波兰,整个乌克兰归入了俄罗斯。从此,乌克兰的历史与俄罗斯密不可分。

从4月中旬起,《环球时报》记者一直在乌采访,记者首先去的是闹得最厉害的焦点城市——东部的顿涅茨克。这是一座在俄罗斯治下成长起来的城市,顿涅茨克有一幅标准的苏联工业城市外表,居民无论乌克兰族还是俄罗斯族都讲俄语。在顿涅茨克以北300公里的前苏维埃时期乌克兰首都哈尔科夫相对平静。但在市区的中央广场,亲俄市民每周末在列宁雕塑脚下高举俄罗斯国旗集会,餐厅里播放着苏联歌曲,有哈尔科夫老人对记者说,“苏联才是祖国”。

当记者从东部飞行2小时抵达西部距波兰边界仅70公里的利沃夫,说谢谢的用词从俄语“斯巴西巴”转换为乌克兰语的“杰库”。回到18世纪末,俄罗斯帝国攫取乌克兰全境的脚步停在了加利西亚古公国的东部边界,这个时候加利西亚已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一个省份,但首府利沃夫的地位并未改变。4月末,记者在利沃夫市政厅,看到这里仍然高挂着一幅加利西亚地图。

在利沃夫,记者没看到一面俄罗斯旗帜,酒店、商铺挂着乌克兰国旗和三叉戟国徽,街头随处可见着乌克兰传统服饰的男女,在露天享用咖啡或乌克兰扎啤。利沃夫是西部大学城,是19世纪中后期酝酿乌克兰独立与民族主义的思想中心。直至二战后并入苏联版图,利沃夫地区的“欧洲”特性也没有褪色。

东西分界给乌克兰的遗产是今天高度的语言文化多元化和政治情感的地区化,但这种分化尚不足以分裂国家。过去半年,从广场“革命”到东部“起义”,策源地分别是最西边的利沃夫和最东边的顿涅茨克。可以说,贯穿局势始终的是一出有外部势力深度参与、被内部权力争斗裹挟的“双城记”。去年11月,乌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在最后关头突然搁置签署与欧盟商谈已久的《联系国协议》,而投身普京打造的经济同盟,并因此得到俄150亿美元紧急贷款援助和天然气大幅减价。利沃夫愤怒了。尽管该协议与入盟有实质差别,却被西部民众视为希望。像2004年“橙色革命”一样,大批中青年拥向首都,在广场安营扎寨。基辅学者彼利尼茨基认为,其中大部分人来自西部和基辅周边。

4月20日复活节,《环球时报》记者在利沃夫看到,当地人纷纷上街祭奠独立广场上的死者。古城歌剧院前的展板上整齐排列着青年的照片,有不少照片下标注着“1996-2014”。利沃夫市长萨多维强调,这里没有分裂分子,基辅广场上的人都是为统一国家而死。但当地人称,独立广场冲突第二天,曾有右翼组织在利沃夫宣布独立,并占领了部分政府机构,不过只持续了很短时间。

最大的民怨是经济失败

乌克兰的基因中原本没有“国家”。东西乌克兰在苏联时代被整合一体,但它只是在苏联解体后历史上首次成为统一的独立国家。美国学者库比塞克在著作《乌克兰史》中写道:“乌克兰继承了许多苏联遗产,精英的任务是要让这些东西成为乌克兰自己的,并使这个国家不仅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也活在那些发现自己成为新国家公民的百姓心中。”

可惜乌克兰独立后,政党频繁恶斗、外交东西摇摆,乌克兰政府在推进国家一体化方面的进展少得可怜。23年的独立历程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乌克兰人的“国家”感,与民众交谈间,《环球时报》记者能感受到无论东部还是西部民意的共同点,尤其是后苏联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有强烈的身份认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