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芳和他的“宝贝” 昨天,记者见到了南召县乡村教师张志芳,经过长达40年收集的1106件“宝贝”,这些形状怪异、来自家乡田野的石头,其实都是“南召猿人”用过的器具,张志芳希望能建个古人类遗存博物馆,把自己的宝贝捐出去。 历史课上结缘古人类遗存 1972年2月,13岁的张志芳在南召县崔庄乡后湖中学上学,距学校不远,有一道叫观岭的山岭,南北走向,长约1公里,宽约三百米,总面积达三十万平方米。那里是南召古人类文化遗址之一,河南省重点保护单位。 张志芳说,自己最喜欢的课就是中国历史。在第一节历史课上,老师给他们讲了神话般的原始社会,他初次见到了山顶洞人的复原头像和石斧、石凿图像。几天后,张志芳和几个同学到观岭去玩,不经意间拾到了一块石头,竟和教科书上的石斧一模一样。他当时就想:“说不定古人类也在这里生活过。”“张志芳的判断被同学们视为笑话,但他仍心存疑虑,并利用课余时间又捡了几个。 1979年2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河南南召发现人类牙齿化石》,张志芳一下子兴奋起来,发现化石的南召县云阳镇杏花山,距离崔庄乡观岭仅仅40公里,既然那里生活过猿人,观岭也应该是古人类活动的场所。报道证实了自己的猜想之后,张志芳便与观岭的古人类遗存结下了不解之缘。 荒山寻宝40年 1983年9月,张志芳回到了后湖中学教书。茶余饭后,他都会到观岭上去寻宝,到农民新翻的田间去寻,到乱石堆里去找,在枯萎的草丛里、石堰上去扒,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随着不断寻访,张志芳收集的古人类遗存器具,由一位数变成了两位数,然后又增加到三位数。这些藏品中,除了自己寻到的,也有别人送的,或花钱从当地农民手中买的。 为了研究收集到的古器具,张志芳还到处查阅有关古人类的书籍,《辞海》、《中国历史的童年》、《可爱的祖国》、《南召县志》、《走遍南阳》等,他都看得烂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张志芳收集的面也逐渐扩大。最开始,他只注意捡完好无损的、光滑的磨制石斧,有点残缺的都不要,后来,完、残、片,甚至遗料也捡,捡拾的对象也从磨制石斧扩展到旧石器。 2012年,张志芳又在观岭拾到一个胡萝卜模样的红色陶制品,扒了很多资料,最后在《南召县志》的彩页插图上,找到了它的名称,叫做埙,是古人类使用的一种乐器。而在南召县境内发现的另一件埙,现在存放于南召博物馆,是该馆的一级文物。 愿捐藏品建博物馆 根据张志芳的分类,他的藏品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粗石器):石核器、石片器、敲砸器、刮削器、燧石、石镰、手斧等;打制石叶(细石器):凸刃器、凹刃器、直(单)刃器、复刃器等;中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矛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杵、石镜、石镯等;玉器有玉斧、玉铲、玉珪、玉璜、玉镯、玉佩等;磨制工具有:石砧、石砥、石砺等;骨器有:鹿角、鹿角锥、骨针等;陶器有:陶甑、陶杯、陶弾(球)、陶镯、陶鸟等;乐器有:陶埙。还有不少其他无名器物。 近几年,很多人慕物而来,找到张志芳家,想见见祖先使用过的实物。每到这时,不厌其烦地讲解就成了他工作之余的“必修课”。 他介绍,有不少人看了他的藏品后,愿出高价购买,但都被他谢绝,“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不可再生资源,流失一个、损坏一个就少一个。况且,古人类的历史遗存就理应保存在猿人生活过的地方,放在别的地方,无根无据,也没意义,更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张志芳说,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一个古人类遗存博物馆,他愿意把自己的这些“宝贝”捐出来,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南召悠久的古人类文化。 东方今报记者 张定有 通讯员 吴正伟 李怀川 |
相关阅读:
- [ 03-28]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施县覆盖率仅三成
- [ 03-19]中国教育报:拿什么感谢乡村教师的坚守与奉献
- [ 03-14]永泰乡村教师程桂英坚守“单人校”18年(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