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北京青年报:用细节挤出“三公”经费中的腐败

2014-04-19 06:57:34 樊大彧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今日社评

我国应逐步建立一套完善透明的预决算制度,事前设立标准、通过人大审批,事中每个环节都有监督,事后要有问责。在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化后,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就会得到遏制,“三公”经费问题自然也就归于平常,最终将不再需要公众给予特别关注。

财政部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央本级包括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与去年初预算相比减少8.15亿元,下降10.2%。(相关报道见04、05版)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政府部门为维持正常的运转和交流活动,发生一些公务性支出是必要的,但由于经费使用过程中长期存在不公开、不透明问题,进而产生铺张浪费、公私不分、公为私用等各种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前些年全国“三公”消费总额一度逐年攀升,越来越庞大,巨额“三公”消费支出引发公众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2013年中央“三公”经费实际支出71.54亿元,相比预算少花了10.2%。这也是中央“三公”实际支出连续三年下降——2010年中央“三公”经费支出为近年最高,合计94.7亿元,2011年微降至93.64亿元,2012年大幅降至74.25亿元。中央“三公”经费支出近年来的变化情况,足以显示社会监督对公共财政经费具有的不可忽视的约束作用。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面对日益严重的公费旅游、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等不良现象,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在议案或提案中要求监督“三公”。2011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承诺当年公开“三公”经费,当年7月,中央部委首次公开“三公”经费。之后中央“三公”支出告别巅峰,开始逐年走低。

公开“三公”经费有利于公众监督政府开支,有利于促使政府部门压缩“三公”经费开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自2011年中央部门首次公开后,去年省级政府也拉开了全面公开“三公”经费的序幕。国务院还要求,在2015年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经过几年的实践,目前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在公布内容、专业术语解释说明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但无论是中央部门还是省级政府,在“三公”公开中普遍存在信息粗略和缺乏细化说明等问题,这是目前“三公”公开的一块短板。

以前在“三公”中,公众只能看到一些“大数”。目前政府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实际支出数据,仍大多是“粗线条”,少有让公众能看明白的细账。在国务院明确要求细化公开内容后,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某些款项下的具体数字,但这还不够,公众还想看到实际支出方面的细节。每一单公务接待花了多少钱、接待了谁,每一次对外合作交流活动有几个人出国,每一辆公车有何用途、维护使用费用是多少,等等,都应有具体详细的呈现。细化公开“三公”经费的实际支出情况,容易引发公众质疑甚至是激烈的“口水仗”,但这样的公开,无疑更容易暴露出问题,让浪费和腐败无处藏身。

“三公”经费平时分散在政府各项支出中,这也造成相关统计工作,不容易做到规范和准确。这是因为“三公”经费不是财政学上的概念,而是公众对现实的概括性表述。目前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接受了这一民间说法,并使其成为推动信息公开的抓手。在“三公”公开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学会耐心细致地向公众交代每一笔经费的用途,证明每一笔开支的必要性和效益。

在此基础上,我国应逐步建立一套完善透明的预决算制度,事前设立标准、通过人大审批,事中每个环节都有监督,事后要有问责。在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化后,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就会得到遏制,“三公”经费问题自然也就归于平常,最终将不再需要公众给予特别关注。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