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0.2% 省的钱怎么花?
2014-04-19 06:58 舒天烈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
分享到:
|
问“省下来的钱怎么花”,实际上是在问如何更好地安排预算,把公帑花在刀刃上,追求更大的投入产出比。 或许是源于“八项规定”的严厉举措,或许是因为“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去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实际支出71.54亿元,下降了10.2%。少了这么多开销,舆论开始思考:省下来的钱怎么花? 说起来,“省下来”是个不那么准确的命题。当前“三公”经费的管理制度,大多是“实报实销”。换句话说,就是花了多少,才能拿出来多少。花钱在先,支钱在后。所以,少花了钱,并非凭空多了一笔钱,钱仍在公共财政的大盘子中,汇入下一年统一使用。而“三公”开支减少,除少支了钱以外,更重要的意义乃是第二年的预算会照此标准制作。 所以,问“省下来的钱怎么花”,实际上是在问如何更好地安排预算,把公帑花在刀刃上,追求更大的投入产出比。虽然这是一个有着很强专业性的工作,但公众的参与却是不可或缺,公众的感受更是至关重要。每年各级人大会审议政府的预决算报告,就是在代表人民监督政府把钱花在哪里。 有媒体做过调查:省下来的“三公”经费该去哪儿?无论是涨工资、提社保还是扶贫、治霾,或是教育、医疗,答案大多指向民生领域。这也说明,公众对于切身利益高度关注,希望政府能够更多投入。以教育投入为例,虽然2014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支出增长了超过9个百分点,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在4%左右。而早在1990年,教育投入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已经是4.7%。可见,对于民生的投入,还是太少,仍未能达到公众期望的水平。 不过,看看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预算报告就能发现,无论是农林水务还是社会保障,无论是文化教育还是交通运输,除了国防支出,哪项不是关乎民生。而国防支出对于当前的中国,同样也是举足轻重。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除了要督促政府合理安排好预算,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政府让钱花得更有效率。太多的拨款还未惠及公众就已经被层层抽水,太多的拨款没有发挥实效制造了一堆政绩工程,太多的拨款在拆了建建了拆中打了水漂。而这些,才是更大的浪费,也才是公共财政最大的漏洞。 实际上,相比庞大的公共财政,少开支的“三公”经费并不算太多。但公众对此高度关注,并不是因为数额巨大,而是因为它的多少折射着官员的行为方式、意味着政府的行政效率,更关系着纳税人自身权利的实现。所以,要读懂“省下来的钱去哪儿了”的期待,才能更科学地使用好每一分公帑。 本报特约评论员舒天烈 |
相关阅读:
- [ 04-18]国办今年“三公经费”财政预算440万元 与去年持平
- [ 04-18]武汉50多家单位昨首晒“三公”经费预算 大多缩减
- [ 04-15]中国纪检监察报:“三公”经费应公开明细
- [ 04-13]莆田秀屿区首季“三公经费”同比减少40.91%
- [ 04-09]“三公”经费公开要细化内容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