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中国仍是全球增长巨大正能量 世界分享中国改革红利

2014-04-14 07:14:00 周小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近来,国际媒体再度发出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甚至出现中国经济增长下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论调。然而,这种不负责任罔顾事实的言论是站不住脚的,中国经济当前仍然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全球仍将继续受益于中国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拉加德表示,中国确定了今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这与该组织预测相符,中国显然将继续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市场拉动全球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9.8%的经济增速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也使中国在全球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已成为全球经济体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

“尽管当前中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但中国依旧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表示,中国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中国对欧美国家创造就业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2000年至2013年,中国从欧盟和美国进口商品总额累计达到2.57万亿美元。按照每100亿美元出口可以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计算,中国在此期间的进口为欧美各国直接创造了约2570万个就业机会。

张茉楠表示,2000年至2012年,中国对世界出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5%(美国为6.63%),对世界进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1.86%(美国为8.53%)。2000年至2013年,中国累计进口总额近13万亿美元,为世界各国直接创造了至少上亿个就业岗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08年至2012年,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例由6.9%升至9.5%。金融危机肆虐3年间(2008年至2010年),全球进口总体萎缩8.4%,中国逆势增长23.3%,成为全球需求的支撑者。

全球复苏放缓不能归咎中国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数据出现小幅波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使得外媒唱衰“中国经济正在失去动力”的声音不断冒出,甚至将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归咎于中国经济减速,但这种“不靠谱”的论调并不被经济学家们所认可。

“虽然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7.5%,但非常明显这仍然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拉加德表示,中国现在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人口比较稳定,增长速度从两位数下降到每年增长8%、7%甚至6%是很正常的。中国正在进行的增长模式转型和打击腐败会使增长放缓,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担心的。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项目主管博斯特表示,世界应该欢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更加可持续的水平,因为一个规模更大的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更大。

“世界应欢迎中国增长放缓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事务负责人巴纳特表示,今后中国经济总量会更大,增幅会相对放缓,但这样的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跟过去经济总量较小、增幅较快的中国没什么两样。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从1995年的2%提升到2013年的12%。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对世界经济贡献最大。即便增速放缓,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的引擎,事实上中国将成为比过去更强大的引擎。

世界分享中国改革红利

事实上,中国经济已经难以像过去一样实现10%以上的增长,但同时中国经济也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和全面转型的时期。随着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红利,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参与和分享的红利。

拉加德表示,国际社会热切关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是因为当今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承担了增长引擎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一度达到50%以上。目前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期,深刻调整和变革成为经济运行的主旋律。国际社会同样期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继续承担动力引擎之一的重大作用。

“庞大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张茉楠表示,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居民收入翻一番目标”,届时将释放64万亿元购买力,有望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和增长最快的进口市场。未来随着中国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模式的转变,对全球特别是发达市场的资本设备和商业服务的需求将会继续大幅增长。预计今后10年,中国高科技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0%至40%,这是巨大的合作机遇。记者周小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