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杜幼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过去两年印度经济增长放慢的不满情绪可能让选民更倚重大打“经济牌”的印度人民党,国大党此前在地方议会选举中遭受重挫也是这次议会选举可能结果的一个信号,不过多重因素使得本次选举结果尚难论定。
杜幼康认为,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在发展中大国里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因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受到的冲击开始在这两年显现,经济增速从超过7%下降到5%以下,通胀率高,外资撤离,确实让选民对执政党国大党的信心产生了动摇,最大的反对党印度人民党趁势反击是“天时”。
但是,杜幼康表示,印度经济发展最大的掣肘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力、行政效率低下、市场开放度低等“老大难”问题,印度人民党总理候选人莫迪尽可以以他在古吉拉特邦的“光辉业绩”给选民承诺,真要兑现还有很多障碍。就像国大党在上一次选举中提出的许多承诺现在看来也没有兑现。
“印度各个邦基本情况差异很大,相对于中央政府的自主权也很大,古吉拉特邦的经验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应用到其它地区还很难说,”杜幼康说,“当然如果确实是对经济发展有利的政策,他们为了政治前途也不会一味因循守旧。”
而印度各邦广泛的差异性也是让选举结果难定的一大因素。杜幼康指出,印度很多邦往往都有比较固定的执政党,许多议员在其选区长期“经营”,具有深厚根基,此外,国大党执政多年,许多地区的民意“基础”仍在,“这次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的‘斗点’还在于摇摆的选区。”
其次,目前被用于分析的民调资料大多来自印度英语媒体,但是印度是个多地方语种的国家,一些小语种资料很少被纳入分析,会影响对选情的准确分析。
杜幼康就此进一步指出,印度议会选举呈现出“碎片化”趋势,一些语言邦地方政党的分化和组合也会影响议会选举结果出来之后大政党“拉帮结派”的选择。20年来,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在历次议会选举中都没能独立获得绝对多数席位。
此外,路透社分析认为,印度多样的选民和议会制度决定了地方领袖以及种姓、种族等地方议题仍会对选举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而莫迪有宗教民族主义倾向,他未能妥善处理2002年有数百名穆斯林身亡的古吉拉特邦暴乱,并拒绝道歉,印度人民党将竞选活动重点完全放在莫迪身上,可能影响该党在一些选区的选情。
就印度议会选举对印中关系的影响,杜幼康认为印中两国同为新兴大国,在多极化世界中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无论印度政府构成如何,都应看到印中两国关系保持稳定、健康和成熟发展符合印度本国和亚洲的利益。(陈慧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