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夕,不少外地在京人员返回老家扫墓。但在扫墓后的聚餐上,他们发现偌大的村子里已经凑不出一桌年轻人。 老家在湖南常德的王永杰,迄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扫墓的情景。“我们村子里有将近1000人,合族而居,其中有六七百人都姓王,属于同宗,周围村子里也有同宗的。”儿时清明节祭祖时,队伍浩浩荡荡,很有仪式感,去世三年的人,后代要为其立碑,以示已有血脉后人。 但今年返乡,王永杰发现,村子里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都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寥寥无几。清明祭祖,原本是外出打工的村人们,难得的团聚时间,但现在清明节回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过去打工的去县城、地市,清明节的时候还能回来,现在去广东、山东,远的去新疆,清明节就没有几个年轻人回来了。”今年,回村扫墓的年轻人,已经凑不出一桌人在一起吃饭了。 老家在山东乡村的邹先生,来京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由于担心清明节堵车,他提前离开了北京。“过去没有小长假,想回也回不去,现在有假期,能回去了,但回去也只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邹先生说,“家里除了一个老房子,什么都没有了。”刚开始,他的孩子还吵闹着一定要跟着去,到了老家觉得很新鲜,但当孩子发现,自己听不懂村中老人的方言,村子里上网娱乐也不方便时,又吵闹着想早些回京。 邹先生总是怕不带孩子回老家扫墓,孩子长大后,会忘记自己祖籍何地,但上幼儿园的孩子,从来都不认同自己是原籍人,认为自己和身边的北京孩子无异。“父亲那一辈认为自己还是山东人,我觉得我既是山东人,也是北京人,等到了我儿子,他只认为自己是北京人。”邹先生说,“每一次扫墓,看着故乡,人都走光了,感觉很凄凉。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些墓就没有人来祭扫了。” “老家在凋零,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老家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理概念’,对于我的孩子而言,长大后从来没怎么去过的老家,也许只是一个名词,连回忆都没有。”王永杰告诉记者。本报讯 (记者 赵昂) |
相关阅读:
- [ 04-06]男子接下3笔代人扫墓业务 委托人要求通过视频磕头
- [ 04-06]北京78万扫墓市民创单日新高 公墓赠送黄白菊花
- [ 04-05]北京扫墓车流集中 八宝山、香山周边堵车严重
- [ 04-04]南昌清明禁燃爆竹 “一元钱扫墓”卡片受青睐
- [ 04-04]代扫墓磕仨头100元 “私人订制”市民难接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