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文化 > 正文

杨氏太极拳传承人河北保定义务授拳(图)

2014-04-05 12:25: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曦   我来说两句
 

中新网保定4月5日电(吕子豪徐颖哲)王喜禄,中国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承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直以普及全民健身为己任,从事杨氏太极拳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他的影响下,河北保定习练该太极拳者已达万余人,同时,杨氏太极拳陆续传播到日本、美国、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练习杨氏太极拳、剑,如果肌肉、肌腱出现麻木的症状,且长期不消退,可能压迫神经,或气血淤滞所致,应停止练功、检查原因,以免造成不应有的伤痛……”

5日上午,在河北保定老年大学一楼大厅内,64岁的王喜禄正在给现场的15名学员讲解练习杨氏太极剑的注意事项。王喜禄中等个头,四方脸盘,脸色红润,身穿一身黑色的太极拳服,整个人精神抖擞。在之后的武术指导中,“魁星式”、“燕子抄水”、“燕子入巢”一招一式都舒展大方,步履沉稳灵便。

在场的一李姓学员称,王喜禄自2005年开始任保定市老年大学杨氏太极拳老师,他演编的“杨氏太极拳精编37式”系列教学法非常受老年人欢迎。在王喜禄的带领和指导下,学员们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千里拜师学艺得真传回家乡义务授拳

王喜禄自幼喜好打拳,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千里迢迢奔赴西安拜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特级太极拳大师赵斌为师习杨氏太极拳。学成归来后,许多老年人纷纷要求向他学拳。

“做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中华武术瑰宝——杨氏太极拳,既然来源于民众,还应服务于民众,造福于大众健康。”王喜禄说。

此后,王喜禄便开始义务授拳,并多次带学员到河南温县、河北永年等地观摩学习。追随他学拳的人逐渐增多,王喜禄先后在保定市的公园广场、各大高校开设辅导站点十余处,并于1993年创立保定市太极拳学会,辅导站点扩展到周边县市。2008年,又成立保定市杨氏太极拳研究会,开展理论研究、撰写太极学术论文、筹建杨氏太极拳网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保定地区练习杨氏太极拳者已达到万人以上。

重传承广传播杨氏太极拳蜚声海内外

基于王喜禄的声望,部分拳友自愿拜在他门下。王喜禄经过严格考察,先后正式选定五十余人作为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承人。在保定,目前该拳艺传承人已延续至第七代。

王喜禄说,杨氏太极拳第六代传承人保定市涞源县南关中心小学校长张国峰自习练该拳后,便将太极理念引入教学,在全校操练太极拳。在张国峰的带动下,涞源县练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

许多国际友人也纷纷通过登录杨氏太极拳研究会网站,通过网上交流、打越洋电话等多种方式与王喜禄切磋太极拳技艺。十多年来,先后有来自日本、美国、台湾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慕名来学拳。

据王喜禄介绍,2007年,英籍华裔董永明专程从英国来保定学习杨氏太极拳。为学艺,在保定租房住了半年。2008年学成回到英国,在当地收徒授拳,并于2010年再次来保深入研究杨氏太极拳之拳理要义。

王喜禄:“做人要找准自己位置”

王喜禄曾多次组队参加陈家沟、永年组织的国际太极拳套路、推手大赛以及河北省武术锦标赛、太极拳比赛等赛事,并赴西安、青岛、承德参加全国太极拳比赛。2013年香港国际武术节,王喜禄带领杨氏太极拳团队取得了11块金牌、7块银牌、10块铜牌的骄人成绩,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800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二十余年来,王喜禄累计获得金牌100余枚、银牌40余枚,其他奖项百余种。先后被评为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太极拳名家、全国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

拳友孙铁民评价称,王喜禄虽获奖无数,但依旧为人谦和,不骄不躁。在教拳过程中仔细认真,不仅教授大家拳路,而且把自己多年练习杨氏太极拳的经验、心得,编成教材,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中老年朋友,传授动作舒缓的传统杨氏太极拳、杨氏太极剑等技艺,对青少年则教授杨氏太极刀、杆及杨氏太极散手等运动量大的项目。

对此,王喜禄淡淡的说:“做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自己也只是一个教太极拳的。”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著名拳种之一,属短打型内家拳种,为武当派系。杨氏太极拳,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及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包括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推手、太极散手等,在器械方面有杨氏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太极枪等。2006年5月20日,杨氏太极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