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增长的动力从何而来?投资、出口、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靠投资来拉动,即实行积极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如4万亿投资“救市”的空间已极为有限了;依靠出口拉动,面对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出口增长乏力,出口拉动,很难拉动;依靠内需,反腐倡廉从严,内需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一般意义上的内需很难有持续的稳定的大的增长了。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提出新城镇化,并将它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内需动力源,上升到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这在战略上绝对是高瞻远瞩的。因为城镇化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业相关度极高,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鉴于此,记者采访了著名策划家、因刚刚出版《新城镇化与中国城市整体大策划》一书而引发广泛热议的何学林先生,让他来谈谈对新城镇化的看法与理解。 记者:新城镇化是当下的热点词。从十八大报告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城镇化均被赋予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新城镇化? 何学林:城镇化不用解释,主要解释“新”字。新城镇化主要体现在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新城镇化有新的使命,那就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增长的动力来自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李克强总理提出新城镇化,将它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内需动力源,上升到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这在战略上绝对是高瞻远瞩的,绝对是正确的。 二是新城镇化要有新的搞法,不能沿用过去城镇化的老路,要走新路子。中国城市已经“病”得不轻:千城一面、产业同构、功能重复、特色危机、主题缺失、交通拥堵,房价高、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这是过去30年城市化造成的“后遗症”。新城镇化如果沿用过去的老路,继续在现有的城市里大兴土木,“开膛破肚”,兴建高楼大厦,势必引起房价飞涨,城市“病入膏肓”,导致城市功能瘫痪,进而引发经济危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记者:那新城镇化究竟怎么搞? 何学林:我在《新城镇化大策划》一书中提出了八条:1、新城镇化要科学地造新城;2、新城镇化要科学地造新的小城镇;3、新城镇化要科学地造美丽的小城镇;4、新城镇化要科学地造生态小城镇;5、新城镇化要科学地造宜居的小城镇;6、新城镇化要科学地造适合创业的小城镇;7、新城镇化要发展现代农业,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拉低房价;8、新城镇化要对每一个小城镇都进行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划,同时改革户籍制度,发展教育、医疗等产业,使进城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化的人。 记者: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您认为新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何学林:“以人为本”,让人们居住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好,首先房价不能太高,其次交通不能太拥堵,第三要解决就业难、就医难、就学难等城市难题,第四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上这些都还只是基本的生存问题,要想让人们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好,最好还要是个美丽的城市、生态文明之城。 这就需要对每一个小城镇进行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划,从而使每一个美丽的小城镇都各有各的美丽、各有各的特色,有各自的主题文化、主题产业、主题公共艺术、旅游景点景区等,从而可以合理引导人口流向和产业转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这样的美丽小城镇遍地开花,遍布华夏大地,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 记者:我国长期以来偏重于城市建设,政府只把自己看作是城市建设的投入主体,把城市作为单纯的投入对象,没有当作可供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在新城镇化下,如何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运营,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何学林:这就需要城市领导转变观念,从城市建设上升到城市经营和运营的高度,建设是一个投入的概念,经营和运营是一个经济的、投资的概念,是一种企业化的行为,讲究投入产出。那么如何运营或经营一个城市呢?这就要运用我们在长期的城市运营策划领域所形成的科学的方法论了,这也是《新城镇化与中国城市整体大策划》一书中重点阐述的内容,叫“城市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划系统”,即对每一个城镇都先做一个包括城市主题定位与品牌策划、主题文化策划、主题产业策划、主题公共艺术与标识系统策划、主题旅游景点景区策划、主题营销策划、主题招商引资策划在内的大策划,然后再进行营销。这是我们多年来在研究总结世界名城发展规律和世界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城城镇化经验并结合中国城市策划实际的基础上创立的“城市主题定位与整体大策划系统”。 |
相关阅读:
- [ 04-02]专家称,中国改革将给欧洲和世界带来积极影响
- [ 03-31]给保定楼市提个醒
- [ 03-31]河北安排两亿元对接京津项目 北京七环明年建成
- [ 03-28]日媒:中国大规模城镇化中的风险
- [ 03-26]城镇化率不是衡量房价涨衰的晴雨表
- [ 03-25]平度征地血案折射城镇化之殇
- [ 03-25]外媒:中国城镇化进程不足以保护移民和农民
- [ 03-25]“放火求爱”凸显留守儿童精神贫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