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受访干部认为存污名化现象 评论:用清名去污名
2014-04-01 13:57 陈中 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张海燕 陈瑜辉 |
分享到:
|
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上对他们存在误读、误解、污名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化解“被污名化”,一方面,要加强舆论引导,帮助人们认识和肯定基层干部的主流,了解他们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做出的重要贡献,用事实和真相澄清各种不实之词,避免以偏概全;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认真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真正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清查、大扫除,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应该成为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群众最可亲,也最可畏。用心为群众谋利益,就会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反之,就会受到群众冷遇,甚至背负“骂名”、遭致“污名”。只有践行为民宗旨,真正深入群众,真心融入群众,真诚服务群众,才能接地气、添底气、聚人气;只有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真情关切群众困难,努力维护群众权益,才能使改革发展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以为民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应当看到,许许多多基层干部锐意改革,勇于探索,致力发展,开拓进取,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许许多多基层干部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不计报酬,不辱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许许多多基层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没有节假日、双休日,负重前行,超负荷工作,甚至牺牲了健康和生命;许许多多基层干部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用一身正气坚守着党性,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在抢险救灾、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在无数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总是我们的基层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勇赴时艰。如果没有一大批这样的党员干部,没有一大批这样的中坚和骨干团结带领群众奋斗,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和进步。 面对“被污名化”,焦虑、抗辩无济于事。只有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以务实的行动赢得群众和社会的认同,才能有效化解“形象危机”。要敢于担当,坚决破除保守僵化、墨守成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落后观念,发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闯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钉钉子”的钻劲,“打不垮、压不倒”的韧劲,成事兴业,以赤诚感动人民群众。群众最反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求真务实,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干劳民伤财的事情,把工作往实里抓、往深里推、往细里做,形成崇尚实干、竞相实干的浓厚氛围,以实干换来百姓的口碑。 基层干部生活在人民群众的“眼皮底下”,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形象。在一些基层干部中,存在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比如,有的认为,基层干部职低权轻,没有“腐败”的条件;基层干部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偶尔吃点、拿点、收点是“小节”,要求太高不现实。这些认识和倾向是十分错误的、有害的。小节不守,大节不保。在这方面,马虎不得,麻痹不得。要防微杜渐,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时时处处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对照自己、检点自己、约束自己。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大力倡导和牢固确立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多渠道、多角度考评基层干部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力促基层干部争当清廉的表率。如此,“清名”自然扬,“污名”自然去。(陈中 作者:中共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委书记) |
相关阅读:
- [ 05-30]佛山干部就涉嫌违规征地戴口罩受访:有权不上镜
- [ 03-21]八成受访者认同干部竞争上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