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 国际要闻 > 正文

美俄NGO缠斗克里米亚20年

2014-04-01 07:52:51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蓝晓梅 邱淑群  
分享到:

媒体人士和社会活动大V是重点目标

“有潜力的青年记者,有前途的作家,崭露头角的政治家,文化界的名人和其他积极的社会活动人士都是我们的培训对象。”俄罗斯文化中心代表尤莉娅介绍其培训对象时说:“3年来,我们共培训了45名克里米亚的记者,他们分布在克里米亚几乎所有报纸、杂志和网站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次乌克兰政局和克里米亚公投报道中,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坚骨干。”

克里米亚俄罗斯文化中心的主要活动包括:一个月举办一次大规模新闻交流活动,邀请俄罗斯和乌克兰有名的记者、学者和政治家前来讲课;定期举办新闻文化产品比赛。曾经当过记者的克里米亚中国协会主席波塔平克表示:“我当年也获得过俄罗斯文化中心的一等奖励,其奖品是为期10天的俄罗斯全境游,你可以选择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去。我最后选择了俄罗斯远东地区,与当地媒体人士进行了交流,也切身体验了俄罗斯文化风情。这次旅行的记忆非常美好。”

波塔平克表示,这种办法如同播撒种子,只要成长并开花结果,将会影响整个人群,甚至改变社会。他认为,俄罗斯接受了前苏联不重视软实力,从而在东西方对峙中败北的教训,所以才会在软实力的建设与扩展方面给予巨大投入:“这次克里米亚公投和后来的局势发展固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多年来俄罗斯有重点地对社会知名人士施加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克里米亚社会文化阶层几乎一边倒支持俄罗斯,这些人通过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和社交方式影响着整个克里米亚人的思想,甚至连对俄罗斯心怀芥蒂的鞑靼青年也深受其影响。”

克里米亚“新闻报刊中心”培训的目标人群同样也是青年记者与社会活动人士。索波列娃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说:“我们是按国际标准来培养记者的。我们从克里米亚全境挑选杰出的青年记者和在网络上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也就是网络上的大V们,然后请到辛菲罗波尔总部来,先是第一阶段五天,头三天让他们学习美欧和国际新闻的最新理论,后两天让他们领受新闻任务,再让他们回去做新闻调查。第二阶段是两天时间,评出他们作业的好与不好。我们培训的人有从欧洲和美国来的,现阶段是乌克兰主要媒体的出名记者。当然,我们现在正开始进行网络培训,这样既可以节省经费,也可以加强活动的现代化建设。我们每次能培训12至15名青年记者,这些年来培训了不少记者。”

除此之外,中心还制作《国家安全问题》的电视栏目,主打乌克兰中央政府和克里米亚地方官员的腐败调查,然后将制作的新闻产品通过乌克兰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进行传播。克里米亚中国协会经理吴成克坦言:“这个节目影响巨大,可以说是让亚努科维奇总统名声扫地的基础。”

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之后,新闻报刊中心是否担心其前景呢?对此,索波列娃表示:“会有些担心,但俄罗斯法律并不禁止我们这样的机构,继续开展活动也没有问题,只是在重新注册时交代资金来源,说明资金来自外国,还要向俄罗斯有关部门报备说明资金是怎么花的,其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没有可靠软实力就不会有真实影响力

“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在乌克兰投入了50亿美元的民间活动经费,欧洲也投入了相当的费用,并且建立了超过100个民间团体,包括众多的宗教团体。所以,大国在乌克兰,特别是在克里米亚的软实力竞争相当激烈。”克里米亚中国协会主席波塔平克介绍说。

对于50亿美元这个令人难以相信的巨额数字,俄罗斯《消息报》援引美国里根政府时期的财政部副部长保罗·罗伯茨的话称,乌克兰所发生的一切都可见华盛顿的手腕,所有这一切都是美国出资的。罗伯茨称,“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去年12月曾表示,美国在乌克兰方面花掉了大约50亿美元。”《消息报》称,近20年来,美国在乌克兰资助建立了数以百计的“非政府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向当地渗透,其结果是乌克兰街头示威游行。

克里米亚中国协会经理吴成克感慨称,一个国家在外国的影响力往往取决于该国在当地的非政府组织活动等软实力手段。他说:“中国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的投资不算少,人员也很多,但真实的影响力却远不及美欧和俄罗斯,这固然有历史文化和地理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对软实力的真正运用并不熟练。比如中国企业在乌克兰投巨额资金,但很少注意与乌克兰媒体、民众搞关系,甚至投资百亿美元的项目也不跟乌克兰地方媒体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从而一旦进入实施阶段,就可能遭到巨大阻力。以克里米亚深水港项目为例,因为没有通过媒体事先沟通,所以克里米亚鞑靼人组织就表示,这是他们的祖地,任何人不跟我们进行协商就进行开发是对我们的不尊重。”

以克里米亚中国协会为例,这个民间机构成立于2000年。当年中国总理访问基辅后,克里米亚议长向中方建议创立一个中乌交流的基金。协会当年注册创立,但一直到2009年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尽管现在协会有三所高校近千名成员,但协会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未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曾在莫斯科专门学习中国语言与历史文化、对中国相当了解的吴成克表示:“非常希望中国协会的影响力在克里米亚回归后迅速发展,我也愿意为此努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