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原料”变废为宝有妙招 在中国,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另一种思路,将雾霾“原料”变废为宝,为根除这一“心肺之患”努力。 位于贵州的中城建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一个代表。该公司将城市建筑垃圾、粉煤灰与混凝土一起,加工成造型独特的混凝土复合(EPS)保温砌块。该公司位于贵州安顺的项目今年6月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以消化建筑垃圾、工业废渣320万吨。 据介绍,该项目可解决约4000人的就业问题,带动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年产值达约20亿元人民币。 用“吃的是草,挤的是奶”来形容这一项目并不为过。该项目生产的自保温砌块(EPS)虽是以垃圾为原料,但价值却不小。 贵州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副总工程师蒋德勇表示,EPS的墙体厚度可满足全国各地节能65%的要求。与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相比,这种新型建筑材料每年可以节约600万吨标准煤,减少接近15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不仅节能环保,还具有安全、强度高、使用成本低等优点,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彻底解决了节能与安全两者不易兼顾的矛盾。此外,该产品对当地经济的循环发展,以及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等具有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意义重大。 据介绍,该产品已申请中国国家专利13项,获得实用新型技术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 除“叫好”外,新产品还做到了“叫座”。公司负责人表示,该产品受到了节能要求较高的公共建筑项目和品牌房地产项目的欢迎。 该公司的努力得到了中国政府的认可。2012年,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鉴于这一新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予以大力推广,使社会能尽快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 据介绍,中城建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已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和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所研发的多项产品均被列入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 公司负责人表示,2015年前将在全国建立2-3个生产基地;2020年前将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及国家计划单列市建设生产基地,力争达到全国年产1亿立方米混凝土复合(EPS)自保温砌块的生产目标。 据介绍,这些生产基地建成后,将消纳大量的城市建筑垃圾及工业废渣,每年可消纳建筑垃圾、工业废渣8000万吨,并有效解决城市建筑垃圾、工业废渣排放企业“排渣难”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解决约10万人的就业问题,带动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年产值达约50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探索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企业不止这一家。 由中国建筑总公司研发推广的“零建筑垃圾”箱式房,对建筑材料进行循环利用,不产生建筑垃圾,为替代传统的工地临建板房,减少碳排放提供了一种选择。 在北方,山东淄博已聚集了112家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黄河淤泥、赤泥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材的企业,年产量达到26亿块(折标砖),累计生产新型墙材152亿块,利用废渣2470万吨、节约耕地16720亩、节约标准煤95万吨。 将垃圾“化腐朽为神奇”,将雾霾“釜底抽薪”这一新思路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中国环境卫生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陈家珑指出,清除雾霾“原料”的根本,就在于形成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的产业。 陈家珑介绍,中国每年建设用砂石骨料的需求量在100亿吨以上,而天然砂石资源已基本枯竭或不能再开发,且生产机制砂石需要开山炸石,又会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建筑垃圾再生的基本形式是再生骨料,完全可以替代天然砂石和土资源生产各种再生砖(砌块)、路用无机混合料及路用制品、再生骨料混凝土、砂浆、水泥、填充用混凝土等建材产品。 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亟需制度保障 对于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陈家珑表示,目前全国已建成并具备年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以上的生产线约20条,但由于原料供应得不到保证、处置成本过高、设备技术有限、产品应用渠道不畅等,存在着设备简单、产品质量不稳定、二次污染等问题,全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率不足5%,资源化处置行业尚未形成。 陈家珑认为,制约资源化处置行业形成的关键是制度设计:“国外建筑垃圾处置是由政府提出的,用法律来强制保障实施,并有相关规划和特别许可,资源化处置则交给市场,用经济手段去引导。我国建筑垃圾处置法律尚属空白,政策的强制性不足,也没有规划和许可条件。” 潘家华亦指出,要实现低碳城镇化,除了在可再生能源、消费等这些技术层面要采取措施,还要在建筑质量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和法制化。(完) |
相关阅读:
- [ 04-25]高校被曝强迫学生捐精 回应称非捐精且学生知情
- [ 04-24]网曝河北一高校强迫学生捐精 回应称非捐精且学生知情
- [ 01-25]日本老师强迫学生喝盐酸 安倍牵头整顿体罚恶习
- [ 12-19]教育部: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
- [ 12-13]男童被父亲强迫学大悲咒 一气之下离家200公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