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何世苏,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洪泽湖舰舰长,先后率舰出访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0国,多次执行出岛链远航战备任务,其所在舰船被海军、舰队评为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装备管理先进单位、训练一级团单位、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中新网3月17日电据中国海军网报道,洁白军帽下,双目炯炯生辉,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北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洪泽湖舰舰长何世苏睿智不失豪气。官兵说:舰长每天满脑子琢磨的就是练兵打仗。上级领导这么评价他:老何就是块磨剑石,他把官兵打磨成随时准备出鞘的利剑。
随着我海军走向深蓝的步伐不断加快,洪泽湖舰各项重大任务接连不断:出访南美三国、参加中俄联演、出访美澳新三国……何世苏认为:“在变革的大势中带领部队,如浪里飞舟,必须找到那个舵:打仗。
刚任舰长时,何世苏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作为具有30多年“兵龄”的我国第一代综合补给舰的“领头雁”,要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必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全方位指挥素质,精通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之术。
基于这一认识和思考,无论工作多忙,他从没放松过学习。现代军事知识、高科技知识、外军知识,都是他刻苦钻研的对象。短短3个月,他就“啃”完了《海上补给装备结构与原理》、《外军海上补给概论》、《舰艇海上补给组织与实施》等军事理论书籍,整理出3万多字的笔记和资料,并熟悉掌握了补给舰的基本情况,完成了从三级舰船船长到综合补给舰舰长的漂亮转身。
学习抓得紧,练兵抓得更实。他说,练为战,真打实备才能决胜千里。
去年3月里的一天,风平浪静,万里无云,洪泽湖舰执行远海训练任务。谁都没想到,正当任务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海上天气突变。顿时风起浪涌,乌云密布,舰体开始剧烈颠簸、摇晃,补给作业始终无法开展。
“这只是一个演练,没必要这么较真。”
“等天气好了,在进行演练,岂不更好?”……
“练兵就是为了打仗,在恶劣海况下才能锤炼打赢本领。”何世苏目光盯着前方,坚毅的说。他当机立断,下令重新收回缆头。
海浪一遍遍的敲打着舰艇,强劲的海风把作训服吹得鼓鼓的,让人站立不稳,举步维艰。从驾驶室到补给站,仅仅只有30米的距离,可何世苏和他的舰员们却走了将近2分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发现,由于受补舰艇补给接收装置的位置、布局都不同,造成补给装置无法匹配。找出症结所在,他立即带领补给分队,快速制作出了相应的环形拉缆,使得受补舰迅速完成了补给对接。
补给作业如期完成,何世苏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战场瞬息万变,一秒足以致胜,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最终的成败。为此,他要求补给分队对近几年受补舰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别制作成10多种相对应的环形拉缆。
以此为基础,他又制定了装备管理“八勤”和“三不走”制度,即“勤听、勤看、勤模,勤嗅、勤测量、勤注油、勤比较、勤观察”,“交接更时情况不明不走,故障不排除不走,文书登记不详不走”,不断提升装备管理管理水平。
使命如鞭似策,何世苏冲刺前行。在洪泽湖舰工作期间,他先后总结完善了40多种适应不同舰型、不同海况、不同环境的补给保障方案预案,编写了10多万字的航海、补给教材,攻克了8道新装备使用难题;组织撰写的“直升机垂直加油系统数据分析”被军内同行借鉴,受到很好反响;与补给技师王玉海一起研制的补给距离索,被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太湖舰采用。
平时练得精,战时打得赢。没有果敢锐气,就不能把舰艇战斗力提上去。
去年7月,洪泽湖舰随编队参加“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编队临时改变计划,要在一天内连续对6艘驱护舰进行补给。
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上,官兵们面临着补给次数多、补给方式多样、补给与航渡衔接紧密等重大考验!何世苏率领各个部门,谨慎操作,密切协同,从早上8时到下午19时,连续不停地为6艘驱护舰进行油水、给养补给,创下了该舰入列以来3个第一:单项任务补给次数最多、单日补给时间最长、单日补给量最大!
军人必须保持冲锋的姿态。何世苏常说,我们这代军人,肩负着转型的使命,必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忧患和永不松懈的前进动力。
当舰长近两年,何世苏加一起只休了10天假,儿子学习生活都没照顾上。去年10月24日,84岁的老父亲去世,他正在出访美澳新的航程中,直到11月3日编队回国靠码头,才得知这个噩耗。这个铁打的汉子顿时泪流满面,仰面痛哭,心中满是愧疚与自责。
对亲人近乎“冷漠”的何世苏,对官兵的冷暖却牵肠挂肚。听说1名驻地的舰员家属身体不好,他积极帮助协调医院,使这名舰员安心出航;武装更在冬天值班经常被冻得手脚冰凉,他与舰党委一班人商量,为大家购置了手套和防冻霜……官兵们都说,何舰长把爱都给了战友,把心全献给了部队。
铸剑耐得十年苦,有朝一日屠蛟龙。正是凭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在何世苏的带领下,洪泽湖舰形成了个个争当业务骨干、人人锻造过硬本领的浓厚氛围,先后有3人荣立二等功,1人获得海军技术能手,全舰26人次在各类比武竞赛中获得前三名,多人获海军、舰队优秀士官人才奖。(丁锐张寿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