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新增1000万就业咋实现 学者称完成目标没什么问题

2014-03-14 06:47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瑜辉  
分享到:

二问

地方如何分解指标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需就业劳动力等因素

记者: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的目标在广东、上海如何分解指标和落实?作为劳务输入地、高校毕业生集中地区,广东、上海针对不同就业群体有哪些具体的促进就业的措施?

广东省人社厅厅长林应武:根据广东今年经济增长8.5%的预定目标,综合考虑目前需就业的劳动力总量等因素,我省确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20万人以上。

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我们将采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和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促进两项计划等措施。在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方面,针对其就业特点,采取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快速密集举办各类招聘活动等措施。

上海市人社局负责人:近年来,上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目标设定为50万个,实际完成均在60万个左右,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2014年,上海在落实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将研究出台鼓励就业有一定困难的劳动者在特定行业和特定产业就业的新政策,此外还将研究制定鼓励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吸纳就业的有关政策措施。

记者:有专家提出,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释放就业空间。上海、广东的情况怎样?

林应武:2013年,广东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为23.7∶41.6∶34.7,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还相对偏小。

我们重点从两方面着手,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大力拓展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金融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继续提升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上海市人社局负责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上海要优化就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就业份额,一是努力促使城市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二是要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三是要着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以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来推动就业结构的优化。

三问

就业质量怎么提高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记者:对于就业困难群体,比如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零就业家庭等,广东、上海分别有哪些帮扶措施?

林应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是底线民生问题,政府必须兜住底。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援助力度,采取健全就业援助信息台账、开展就业援助专项活动、建立服务跟踪制度等。

上海市人社局负责人: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历来是上海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任务。

对于离校未就业大学生,通过开展实名制登记、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施求职补贴政策、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等方式进行就业托底。

对于零就业家庭成员,实施自我申报与调查排摸相结合机制、“双向承诺制度”等办法帮助其就业。

记者:不光要就业,还要体面就业。对于劳动者特别是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帮助其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曾湘泉:就业质量高不是说这份工作多么光鲜或者挣钱多,而是价值创造能力高。

从个人来看,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个人努力,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

从企业看,要有科学化和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

从社会来看,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反对一切就业歧视,这方面政府要有所作为。

比如,我们现在有了《就业促进法》,其中也明确提出了反对就业歧视,但是需要制定实施细则,需要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细节和惩处措施,否则,公平的就业环境就变成一句口号,而无法真正落在实处。

高质量就业也应该有前瞻性考虑,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发现,如果基础教育,包括早期的幼儿教育和健康投资不公平,则会显著影响后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和收入等结果,缩小因这种原因造成的就业质量差异则具有更大的难度,因为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可能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