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压力山大”,生不痛快!——女代表委员解析“二孩纠结”背后的女性压力

2014-03-07 23:14:56 杨玉华 仇逸 刘良恒 朱国亮 刘美子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3月7日新媒体专电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3月1日,全国已有多个省区市陆续落实“单独二孩”政策。不过,目前各地申请生育二孩的单独家庭并未激增。不少职业女性反映,政策没出台时盼着出台,出台之后却又纠结了——生,还是不生?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一些参加全国两会的女性代表委员认为,纠结的背后是现代女性面临的多重现实压力。

“我身边的妈妈们”:曾经信誓旦旦,如今犹豫不决

育有一孩的南京市民小李曾经有着坚定的二孩生育意愿,可听说国家放开单独二孩生育限制后,曾经信誓旦旦“一定会生”的她却突然没了动静。“以前没有政策时,只想着生并没有考虑太多,现在真放开可以行动了,却发现一堆现实问题摆在眼前。”她掰着手指头给记者列了几大理由:工作放不下、孩子没人带、养孩成本高。“吃过了一遍苦又要从头再来,想想还真有点畏难。”

小李的“二孩纠结”颇有代表性。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社区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国萍说,她所在的居委会曾专门开展过有关单独二孩的调查,“我身边的年轻妈妈们,有生育意愿的并不在少数,但也有相当比例符合政策的家庭生二孩的意愿不强或者存在犹豫。”

朱国萍认为,这是因为不少年轻父母感到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很高,特别是在大城市,教育的开支非常大,更负担不起的是时间和精力。对于职场女性而言,单独二孩往往意味着双份的付出,很多妈妈感到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

“二孩纠结”折射职业女性“压力山大”

近期,网上流行一篇关于“假性单亲妈妈”的文章:“家人聚餐,老公永远缺席;出门旅游,只有娘俩形影相伴……”文章说的是,现在很多都市女性面对早出晚归、加班加点、经常出差的老公,不得不单独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处于尴尬窘境。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高莉说,现代女性在社会中既要承担家庭责任,也要承担工作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比男性承担了更多的压力,“二孩纠结”恰恰是这种压力的集中反映。

网上曾流传,现代女性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虽是调侃,却不无真切。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德力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职工刘绍英说,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不断提高,社会角色也日益多样,这就要求女性不仅要扮演好照顾家庭的贤妻良母角色,更要扮演好职场女性的社会角色,这无疑会让女性的负担大大增加。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浦口区霞光幼儿园园长蒋宇霞对女性压力深有体会。作为一家民办幼儿园的负责人,她和她园里的女老师们每天都在努力打拼。“现在的女性非常不容易。以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为例,早上7点来,晚上5点回,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回到家还要忙家务,教育孩子。”在她看来,如果生活节奏慢不下来,工作压力减不下来,生二孩对于她们来说就会是永远的纠结——想生而不敢生。

让女性放下担忧,还须落实“细节权利”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要消除目前困扰女性的“二孩纠结”还需要靠完善落实相关制度要求,特别是“细节权利”落实到位,才能保障女性权益。

高莉认为,现在一些女性的“二孩纠结”,实际上是在观望,想看看国家会不会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如果能够出台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延长产假、带薪休产假,可能会对生育二孩起到积极作用。

刘绍英说,目前就女性生育权益保护来说,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做得比较到位,生育保险、带薪产假和各种津补贴都能按时到位,但是一些民企特别是中小业主在用工上仍不规范,有些保障生育女性的制度和政策难以落实,也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加上女工自我维权意识淡薄,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保护生育女性的权益,工会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积极作为,督促用人单位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生育保险、带薪产假等各项制度。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职员张晓庆建议,企业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工作时间方面给予带小孩的女性员工更多灵活性,比如允许她们在家里完成一些能够在家里完成的工作,允许她们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提前下班,为育儿妈妈设立母婴室、存奶室等等。另外,还要防止企事业单位对准备生育二孩的女性求职者设置门槛,对这种潜在的性别歧视苗头应该予以关注,并制定相应对策。(执笔记者:杨玉华;参与采写记者:仇逸刘良恒 朱国亮 刘美子)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