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生代表:打击学术造假“重典”不可或缺
2014-03-07 20:24 许祖华、张媛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晨 李艳 |
分享到: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许祖华 张媛)“近年来,学术造假、学风不正、粗制滥造、抄袭剽窃的现象,在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全国人大代表、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韩宝生认为,打击学术造假,仅靠道德约束难以遏制,必须依靠制度约束,“重典”不可或缺。 韩宝生说,目前国内对学术造假的主要做法大多是道德谴责,学术造假成功获得的巨大名利与可能受到的处罚相比,风险小成本低,我国法律在打击学术造假方面明显滞后。道德自律不是万能的,只有依靠制度约束,发挥社会监督和法治力量,才能使学者不愿、不敢也不能够违背学术道德,学术造假的坏风气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他建议,出台法律法规制定科研人员行为准则,对科研人员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自身价值进行行为规范,对研究资助的原则及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追究有明确规定,一旦发现学术造假严惩不贷,形成造假失信必受惩戒、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机制和法治环境。 在学术诚信方面应注重“防患于未然”,高校从本科阶段起就对学生实施“以诚为本”的道德教育,将惩治学术造假归为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学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无论有多少引证,只要不是自己的思想,都必须注明出处,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培养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和严谨的学术氛围。 此外,应建立全国性学术打假监管机构。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多是院校、科研机构自行单独处理,有些难免姑息迁就。造假事件不少,得到严肃处理的人员不多。须走出“自己人监督自己人,自己人查处自己人”的模式,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成熟做法设立相应机构,对政府资助项目的质量和真伪有效监管,随时公布违规者姓名、单位和违规情节及处置决定,限制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内不能参与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尽可能避免研究人员因过度追求眼前利益铤而走险。 韩宝生还建议对目前高校、科研院所过于看重论文发表数量的考核机制进行改革。目前的硬性考核指标直接与收入、住房和职称挂钩,这些无形的压力导致许多人心态浮躁,不搞研究“搞关系”拉项目,而教育和科研若没有长期的积累难以出成果,单纯追求硬性考核指标导致科研人员坐不住“冷板凳”,急功近利,缺失了教育科研应有的崇高使命感。 “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改变滋生造假的土壤,改变目前以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导向,建立以论文质量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从源头上扭转功利化的学术风气。”韩宝生说。 |
相关阅读:
- [ 01-24]复旦教授被举报“人工耳蜗”学术造假 校方否认
- [ 01-07]中科院回应王正敏院士遭举报学术造假:将严格按程序处理
- [ 01-03]上海复旦大学将就举报院士造假事件召开通报会(图)
- [ 01-03]院士遭弟子举报学术造假 称举报者曾提荒唐要求
- [ 05-20]数十名学者网购论文 赤裸裸“学术造假”
- [ 11-03]北大教授称自己的研究生学术造假 称其背信弃义
- [ 02-25]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举报学术造假曾遭校方阻拦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