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冒名邮局诈骗电话泛滥:您有一封邮件未收取

2014-03-06 07: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冒名邮局诈骗电话泛滥:您有一封邮件未收取

中新网3月6日电 (财经频道 汪洁) 冒充邮局、卫生厅、社保局等政府部门进行电话诈骗渐成电信诈骗新方式。近日,多名网友向中新网财经频道反映接到以“00019”开头的自称是邮局人员的诈骗电话,不胜其扰,有网友差点上当受骗。中国邮政工作人员提醒网友要小心谨慎,不要被伪装的电信诈骗分子所骗,有情况可以及时向中国邮政取得联系并核实,或直接拨打110进行报警。

冒名邮局人员诈骗电话泛滥 “一封邮件未取”引出多样骗局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小杨向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近日她接到一个号码为“000190852212”的电话,接电话后语音提示称她有一封邮件在邮局未取,可按9进行人工查询服务。“转到人工后,对方说是中国邮政的工作人员,说我有一封来自上海的邮件未取,他帮我查看后称里面是一张法院传票。”

小杨表示,刚接到电话时听说是邮局人员她信以为真,接下来对方称她有张在上海办理的招行信用卡,目前已经透支8850元,即将被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我未在上海办理过招行信用卡,但我怀疑是不是个人信息泄露被人冒名了,就开始慌神了。”小杨说,对方听她说没办理过上海的信用卡后,称作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内部系统协助报警,随后开始套取个人信息,让小杨汇钱。“听到汇钱我就明白了原来是电话诈骗,现在电话诈骗都开始冒充邮局工作人员了!”

中新网财经频道经搜索发现,不少网友在论坛和贴吧里表示自己接到过这个电话,并提醒其他网友不要上当。此外,据《羊城晚报》5日报道,3日上午仅广州越秀区的一栋办公楼内就有30余人接到过该电话,除了“挂号信未签收”,还有如“在上海申购了一个车牌后,名下有多次违章记录”、“挂号信显示您在北京的银行账户有20万刷卡记录未还清”等不同的由头,虽然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失,但这些电话对办公效率造成了影响。

中国邮政客服人员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最近邮局经常会接到用户关于此事的反映,“每到节前节后反映这个诈骗电话的用户特别多,今年比较奇怪,最近一阵就很多,我一天就接到过5、6个用户的反映。”客服表示,据用户反映,骗子多在电话里以“用户未取件”为开场白,随后开展“邮件里有重要文件”、“银行卡欠费”或“从上海云南等地寄过来的包裹里有违禁品海洛因”等花样繁多的骗局,不少人差点上当。

以政府部门之名行布电话骗局 打击电信诈骗须多部门合力

像小杨差点被电信诈骗中的“政府部门”所迷惑的不在少数。央视《焦点访谈》2月13日报道了《“虚着蒙”变成“实着骗”》,一些城市的新生儿父母的姓名、手机号信息都遭遇泄露,结果很多新生儿父母接到自称是卫生厅工作人员的诈骗电话,还有些父母因此被骗数万元。

此外,有诈骗人员伪装成社保部门、财政局等工作人员,以 “医保卡即将被冻结、要把钱转账到安全账户上”、“孩子出生可领返还金”为由进行电话行骗。

中国邮政工作人员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用户在接到类似电话后,要仔细甄别对方的信息,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不要贸然将个人信息透露给对方。

上述工作人员特别指出,在这个山寨版邮局人员的诈骗电话里,有几点是可疑的:首先用户未领取的普通的邮件、包裹、挂号信等,邮局工作人员不会电话通知,只会发放领取通知单通知用户自取;其次,邮局人员不会私自打开用户的邮件、挂号信或包裹,如果是海洛因等违禁品等更不会进入邮寄系统;此外,一般而言,邮局人员不会在电话里帮助用户报警;最后,骗子为了骗取信任会自报姓名和办公地址,但邮局工作人员不会对外透露姓名,只会透露工号。

有专家认为,目前监管和打击电信诈骗的一大限制在于各部门合力不足。工信、银行、公安等部门及运营商要信息互通共享,例如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电信诈骗黑名单;启动“银行员工协助报警——110指挥中心及时布警——巡逻民警快速出警处置”拦截机制;构建诈骗犯罪涉案账号快速查询系统等。此外,相关部门和企业应更加主动地担负起宣传教育的社会责任。

中国邮政工作人员称,目前还未有发布相关警示公告的计划,“用户反映给邮局的相关部门,我们也会向上级部门反映,希望大家保持警惕,有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或者直接报警。”(中新网财经频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