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作家阿来:回归美感的“乡愁”
2014-03-05 12:06 赖雨晨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锦 |
分享到:
|
(两会·访谈)藏族作家阿来:回归美感的“乡愁”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赖雨晨)“在偏远的民族地区,好的文化资源不足,留下的空间就有可能被极端思潮蚕食。”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藏族作家阿来说。 在他抵达北京1天前,昆明发生了暴力恐怖事件,造成29人死亡。阿来说:“我感到特别的悲哀,这些罪犯的行为已经突破了人类底线。”在表达痛心之余,这名来自四川藏区的代表也希望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文化资源缺乏带来的问题。 阿来说,文学出版受到互联网冲击是客观现实,但在经济和通讯条件落后的中国乡村,包括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年轻人既还没有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丰富信息,又与传统的优秀文化资源渐行渐远。 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与世界接轨 2000年,阿来凭借少数民族题材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茅盾文学奖。阿来的最新作品《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则是以非虚构的写作手法,通过梳理四川康巴藏区弹丸之地“瞻对”的历史,呈现汉藏关系的发展变化。 “我不会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希望解答一些问题。”阿来在谈到新作时说,“写这本书主要是想看我们历史上怎么处理这个地区的一些问题,历史上最突出的短期挑战是吏治问题,但长远看还是文化问题。” 近年来,中国文坛涌动“非虚构”热潮。包括主流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在内的多家媒体推出非虚构栏目、非虚构写作计划或非虚构奖项。《瞻对》在2013年底,获得了“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大奖。 阿来称,非虚构写作兴起是中国文学观念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阿来认为,非虚构写作与传统报告文学相比“更有力量”。“我自己也爱看,非虚构比新闻深入,又不像文学有离开事实很远的想象和虚构,可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很多问题。”他说。 |
相关阅读:
- [ 03-04]那些年,我们记忆中的乡愁——代表委员建言补上城镇化短板
- [ 02-27]城镇化进程中须“把根留住”
- [ 02-25]闽南语进课堂是教育寻找乡愁
- [ 02-25]“空心乡村”靠什么填实
- [ 02-17]台北眷村文化节:美食里品大陆老兵的“乡愁”
- [ 02-16]证券分析师的乡愁报告:良田弃耕 楼盘疯狂
- [ 02-14]郭振纲:发展焦虑引出别样“乡愁”
- [ 02-14]城镇化进程的思考:“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