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两会大家谈】潘鲁生:文化设计成就梦想(图)

2014-03-04 14:55:54  来源:东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张海燕 陈瑜辉  
分享到:

保护文化记忆树立民间文化自信

齐鲁网:您刚才提到的您带来两个提案,第二个提案是有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我想这应该是跟咱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这也正和咱们今年2月份在山东省全面启动了“乡村记忆工程”是不谋而合的。当然了,这个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作为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今年咱们山东省将投资建成20个民俗生态博物馆、乡村社区博物馆,以加强对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乡土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把相关工作的开展列入到了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当中。潘院长,您是怎么来看这样的一个部署?

潘鲁生:我感觉“乡村记忆工程”非常重要。其实在山东广大的农村,遗存很多的文化资源。我们如何把这样的一个资源和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下一步的城镇化建设当中,就要触及到农村。农村是一个大的基础,如果是文化的基础、这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我们很多的乡情就失去了,我们很多文化的记忆、生活的记忆可能也就荡然无存。我一直在关注我们山东的传统村落保护,这也是多年来跟冯骥才先生我们一直到陕西、河北,包括山东,我们一直呼吁,就是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个最基础的。因为它有了一个文化的载体,就是你没有村落了,可能你这个文化的遗产,包括生态的这个文化,它可能就遭到极大的破坏。如果是有村落这样的一个基础,很多的文化可以再复苏,可以再生,也可以再弘扬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再发现、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和精神文明。

从这个层面来讲,我想我们这次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个“乡村记忆工程”,这样的一种方案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是山东文化资源非常丰厚;第二,我们通过乡村的记忆工程,不仅仅实施博物馆这样的一种固化的东西,更大层面是计划老百姓对他的文化有一种自信。我们前几年到临沂的红花乡做过调研,他们整个红花乡主要是做中国结,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编制工艺。这样的一个编制工艺,第一,给当地老百姓创造了很多的财富;第二,这种传统的记忆,过去柳编、条编,还有丝绸的中国结的编制,形成了一个民风乡俗的发展品牌,使得这样的一个传统记忆到了现在一个村落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一种很大的幸福感。如果是我们把乡村记忆,就是类似于手工艺、传统的剧目保存下来,他就感觉很自豪,我们村里边有什么,我们乡里边有什么,这就叫树立民间的、老百姓的最基础的文化自信。

另外像博物馆建设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于活态文化的传承。这个活态文化,包括我们的民间戏曲、民间手艺,还有民间故事。你看老百姓过去给孩子讲的很多的故事,其实含有很大的哲理。民间戏曲在山东流传非常广泛,其实民间的大戏也好、小戏也好,讲的就是一种人生哲理。其实我们现在很多的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乡村记忆这样的一个建设,一定要从传统的源头寻找它的文化记忆符号,跟现在的生活有机的结合。当然农家书屋很重要,让我们的农民学好知识。但是要看看什么样的书,要看他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和文化。其实我到了张店,还有很多的社区,包括到了滨州,很多的社区,像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就开始上网了,因为她需要这样的,她可能不需要纸本的这样的一种媒介,她需要网络。网络的融入,要根据不同的区域。有的地方可能需要图书,有的地方需要网络的媒介,有的地方可能希望有传统的小戏、民间的剧目,这样可以把社区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方面我感觉应该是因地制宜。如果千篇一律,就像我们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我说所谓的城市病就是“千城一面”,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在过程当中,它的风格越来越淡化,这也是个国际问题。很多现代化的城市,你看不出它的面貌来,但是你要说过去古典的、传统的城市,你想到了巴黎,巴黎的建筑,巴黎圣母院,我们过去的西安大雁塔,北京的故宫、天坛,想到了济南是趵突泉,这就是一个文化的记忆,一种符号。现代的城市出现的问题是,规划、建筑样式、风格、语言同质化。在下一轮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要切记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弊端,不能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再次出现。

所以如果说从根本上不能解决设计和规划的问题,那就可能形成“万村一面”这样的一种不好的景象。所以说要看得见水、看得见天、听得见乡愁,这就需要文化的导入、社会学家的参与、规划师的规划和我们建筑学家的高度的、科学的、合理的布局。我想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文化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想我们的乡愁就希望有记忆,有回味,我感觉这才是叫文化。文化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