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所依?——代表委员对“中国式”养老的三大期待
2014-03-04 11:48 孙铁翔、宗巍、熊争艳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黄晓夏 |
分享到:
|
期待二:养老院不再一床难求,普通百姓进得了住得起 近期,一则“想进北京最火养老院——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要排100年”的消息,在社会上引发热议。记者专程前去了解情况。 “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夸张,但目前我们的确已经不登记了。”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一位工作人员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 “一床难求”并不是个别现象。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家,养老床位39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32%,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6张。 “养老机构缺失恰恰反映了养老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而供需矛盾是养老院难进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说,多年来,我国养老服务机构一直面临公立养老院难进、私立机构价格偏高的局面。 全国人大代表、通化市市长田玉林认为,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就是要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根据现实需求,进一步扩宽资源配置渠道,并积极促进政府与民营资本在市场中“雨露均沾”,推动建立真正的市场化养老机制。 “在理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同时,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的‘门槛’和生存成本,准许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也是缓解‘入院难’的有效途径。”任国胜说。 期待三:养老方式多样化 空巢老人有选择 “我父亲68岁退休,一直到80多岁,每天都要写东西,怎么可能去养老机构呢?他肯定要在家写作、会客、查资料,养老院条件再好他也不习惯的。”面对当前形式多样的养老方式,全国政协委员李东东认为,相对方便、宽松的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仍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 “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以房养老”“候鸟式养老”……当“银色浪潮”来袭,各种养老模式也在种种噱头之后诞生。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介绍,我国的基本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 然而,全国老龄办2月27日发布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10大城市的老人调查显示,51.1%的被访者为空巢家庭;一半老人自述有高血压病;80岁以上被访者的丧偶比例高达53.7%,老人的居家照料问题突出。 部分代表委员认为,靠政府托底打通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繁荣养老市场才可能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养老选择。 任国胜建议,政府可考虑对养老服务业进行战略性布局,鼓励市场化解决方案的同时,对各种养老形式进行政策监管,并培育养老市场高中低档分层需求,更好更快地应对“银色浪潮”的冲击。 |
相关阅读:
- [ 03-04]全国两会现场:界别不同 爱心相同
- [ 03-04]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之际访驻福建全国政协委员
- [ 03-04]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成立 尤权为团长
- [ 03-03]全国政协开幕大会为云南暴恐事件遇难者默哀
- [ 03-03]唱衰中国经济不仅别有用心而且注定失败
- [ 03-03]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平衡增长与改革
- [ 03-03]代表委员聚焦互联网带来的“鲶鱼效应”
- [ 03-03]王家骐代表:中国应设立面向全人类的科学技术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