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明显计划经济烙印、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城乡户籍制度,曾将农民绑在土地上难以脱身。如今,随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的深入,土地这一“桎梏”正转化为农民体面进城的资本。
侍弄了半辈子桃树的江苏农民刘仁贤、蔡祥娣夫妇就是这样“得解放”的。两年前,他们用自家宅基地跟无锡市阳山镇政府换了两套镇上的房子,一套自己和父母住,另一套给儿子一家三口住。他们还将自己承包的5亩桃林转包给了大户,不仅变身为拿工资的桃园雇工,还因此从镇政府换到了社保。这意味着,他们的年收入从五六万元增加到约10万元,还无需像过去那样经常担心天气或虫害会影响收成。
“要让每位搬迁农民带着社保和资产放心进城”,是阳山镇实施农村宅基地换住房和农民土地承包权换社保的指导思想。镇党委书记吴立刚说,城镇化归根结底要符合农民自己的意愿,将城市文明延伸到农村,让乡镇成为既有乡土风情、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舒适生活的乐活小镇,这才是人的城镇化。
阳山镇的尝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中共将推进城镇化视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然而,统计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城镇人口却只增长了45.9%。这种圈地式的城镇化模式,显然是中国的土地资源无法承受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在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尚无先例可循。这既能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红利,也可能在进入加速阶段的“下半场”,遭遇因人、地、环境等问题隐含的风险。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频繁出现“以人为本”“提高质量”等表述,表明中共已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各种挑战。
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如何因势利导、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过去35年,中国城镇化率由不足18%增至超过53%,然而“身在城市、脚在农村”的2.6亿农民工及随迁人口,并未能真正融入城镇、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
此外,城镇化过程中高污染和高消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专家认为,持续的高污染已经向传统的城镇化道路发出警示,中国下一阶段城镇化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中国新生经济研究院院长郭夏提醒,中国城镇化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战略创新。要谨防新型城镇化变成一个“筐”,各种概念都往里装。全国两会要统一新型城镇化思想,改变单一大城市聚集,中小城镇发展不利的局面。
好在从年初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传来积极信号:“坚持以人为本,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等指导思想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留得住山水和乡愁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此前中央在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自上而下做了部署,在全国两会上,各地政府和代表会根据各自实际,自下而上提出具体问题,或将促成全国城镇化会议具体措施和地方实践相结合的优化与落实。
如此,59岁的刘仁贤和56岁的蔡祥娣将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更多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人,像他们一样,第一次将农民变成一个职业。(记者杨丁淼 张展鹏 吕冬) |